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

“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在此,王阳明

A. 主张“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B. 关注核心问题是“得”与“失”

C. 重申了“理”是万物的本原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内心求理”

 

D 【解析】材料中文字的大体含义是不要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孔子所言未必正确,普通人言论也有可取之处,判断是非的标准应该以自己内心的判断为准绳,所以结合备选项中材料含义与此相符的只有D项,A 表达了对孔子的极高赞美之词,不符合题意,排除;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是程朱理学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的特点是根据心学的特征和材料主旨选择答案,由“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可见王阳明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故排除A;由材料两次提到“求诸心”,可知王阳明主张反观自省以获得天理,故排除B,选D。C是理学的共同点,符合心学的特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查看答案

战国“百家争鸣”、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洪秀全“毁孔庙,焚烧儒家经典”,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文化内容由宽容转向专制

B.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C. 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空间

D. 文化氛围由活跃转为沉闷

 

查看答案

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为人负有“仁民爱物”、善待自然的伦理义务。这些观念

A. 专注于保护生态环境

B. 属于农耕经济的产物

C. 受到天人感应说影响

D. 强化了神权政治体制

 

查看答案

先秦时期,某学派提出“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该思想属于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查看答案

《史记》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这反映了孔子

A. 重视思想教化使人向善

B. 强调礼制稳定社会秩序

C. 推行仁爱缓和社会矛盾

D. 恪守中庸之道治理朝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