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某历史学家说:“唐人考试,本分经义与诗赋两项,然明经出身远不如进士。进士考诗赋,...

某历史学家说:“唐人考试,本分经义与诗赋两项,然明经出身远不如进士。进士考诗赋,则时人之视诗文学犹占儒学之上。唐人又崇老子,与汉人不同。”该历史学家意在说明唐代

A. 科举注重真才实学反对死记硬背

B. 诗文的繁荣与考试制度密切相关

C. 儒学并没有获得特殊尊崇的地位

D. 科举考试内容存在着不完善之处

 

C 【解析】“进士考诗赋,则时人之视诗文学犹占儒学之上”说明唐代诗歌文学等的地位超过了儒学,而“唐人又崇老子,与汉人不同”这说明老子的思想和地位也远在儒学之上,据此可以得出C符合题意;AB只能分别说明材料的一部分,不能完整概括整个材料,故排除;D与材料原意不符,故排除。 点睛:“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在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 所以做选择题时,一定注意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尊重材料的原意,而不是先入为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诗经》最先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后来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推动《诗》在名称上改为《诗经》的重要原因是

A. 孔子整理编订

B. 西汉儒学兴起

C. 唐宋三教合流

D. 宋代理学推动

 

查看答案

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

A. 宣扬“天人感应”理论

B. 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C. 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

D.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查看答案

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A.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 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 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 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查看答案

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

A. 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B. 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

C. 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

D. 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关注社会现实

C. 人与社会的和谐

D. 关注人的价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