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

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A.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 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 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 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C 【解析】试题分析:太学是传授儒学的地方,也是儒生入仕的重要途径。材料中数据的变化体现的是太学生人数的增加,说明入仕的儒生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儒生入仕人数的增加,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进入太学学习儒学的积极性。故答案为C。A项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不对,汉朝时,中央集权还在不断发展当中;BD项符合史实,但不是太学人数增加的原因,人们进入太学的目的是做官。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

A. 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B. 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

C. 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

D. 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关注社会现实

C. 人与社会的和谐

D. 关注人的价值

 

查看答案

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代,在人性善恶的问题上,某思想家认为:人性是“自为”、“好利恶害”、“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材料表明该思想家的主张是

A. 肯定人在道德本性上是平等的

B. 强调礼仪教化的重要性

C. 社会风气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D. 通过赏罚以达到治强的目的

 

查看答案

《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这一时期“私学文化”产生的背景不包括

A.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

B. 分封制遭到破坏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D. 小农经济逐步产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