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汉初的几十年,虽然废除了秦王朝个别过于残忍的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汉初的几十年,虽然废除了秦王朝个别过于残忍的法律条文,但就司法体系和司法实践而言,几乎完全因袭秦王朝。当时以贾谊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建议汉王朝约法省刑以安定民心。董仲舒认为,要克服汉承秦制的弊病,不在于法律制度的小修小补,而关键在于改变汉王朝的指导思想,换言之,就是以《春秋》作为汉王朝最高法典,以《春秋》决狱,以《春秋》作为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有一个案子是这样的: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而误伤乙。按当时法律,杀人者死,甲殴父当枭首。董仲舒认为按照春秋“原心”(根据动机)诛罪原则分析,甲的本意是保护自己父亲,既属于正当防卫,又本意不是为了伤害自己父亲,故只能属于误伤,而不能算犯罪。由于这种司法原则合乎以血缘、伦理、宗法、地缘关系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需要,因而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影响

——摘编自马勇《董仲舒传》

材料二西塞罗(公元前106年一前43年)是古罗马最有才华的政治家之一,他不仅当过执政官、元老院元老、总督,积极从事政治活动,而且也是当时最伟大的演说家、哲学家、散文家。他生活的时期,法学家所做的主要工作是解释市民法,回答市民法的问题,周旋于细枝未节当中。西塞罗则认为要从法律根源深处来解释法的问题。在他看来,自然法亦即正确的理性,才是真正的法律,是衡量一切是非的标准;上帝是自然法的制定、解释者和监护者;成文法必须符合自然法,否则就称不上是法律。自然法、理性和上帝是统一的,公正、善和成文法则是它的体现。所有的人在这种神圣的自然法面前都是平等的,但不是财产的均等,而是理性的共有

——摘编自西塞罗《论法律》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与战国时期法家法制观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董仲舒、西塞罗关于法律认识的共同点。分别说明两人对法制建设产生的历史作用。

 

(1)不同:法家:严刑峻法。董仲舒:德主刑辅; 法家:法不阿贵;董:强调纲常伦理等级; 董对于法家来说更关注动机,原心定罪。(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共同:批判继承前人的解释;追寻法律本原,探寻法律本质;法律为现实服务。 作用: 董仲舒:改变了汉初严刑峻法局面;引礼入法,推动法律制度的伦理化,推动中华法系的发展;法律具有伸缩性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西塞罗:指导了罗马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成为近现代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先驱;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的永恒价值。(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战国时期法家法制观是强调严刑和峻法、以及法不阿贵,而董仲舒却是以德为主、刑罚并附、强调纲常伦理等级,另外还要强调董仲舒还非常关注动机犯罪者的动机。 (2)董仲舒、西塞罗关于法律认识的共同点主要从二者均是对前人的批判和继承、二者均强调法律为统治者即现实服务,两人对法制建设产生的历史作用要分别论述,董仲舒主要从以德为主、刑罚并附推动了法律制度的伦理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初严刑峻法局面的角度分析,西塞罗则要从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近现代法律先驱的角度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等道德规范。董仲舒按阳尊阴卑理论,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主从关系,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朱熹进一步阐释“君为臣纲”就是臣下对君主尽心竭力,臣下做好“忠”的角色是天下太平的关键;“父为子纲”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对父母的行孝延伸出弟对兄的“悌”,孝悌是子、弟的责任和使命。“夫为妻纲”的关键是“节”,它用于规范夫妻构成的家庭式人伦关系,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极力贬斥夫丧改嫁的做法。“三纲”是“天理”在人伦道德中的表现。

——据徐广东《三纲五常的形成和确立》等整编

材料二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自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忠、孝、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三纲之说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共和立宪制,不彻底除“三纲”之说,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摘编自陈独秀《青年杂志》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三纲”之说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三纲”之说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谈谈你对“三纲”之说的认识。

 

查看答案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B. 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C. 文艺复兴自由的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的追求真理

D. 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A.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并未出现

B.亟待改变传统的基督教信仰

C.用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查看答案

苏格拉底在被处死前说:“好人无论是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是关怀他……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材料

A. 表明了坚定不移的宗教信仰

B. 体现了追求永生的终极目标

C. 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D. 反映了对道德和生命的思考

 

查看答案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相对主义”“否定权威”“注重实利”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 孔子

B. 墨子

C. 普罗泰格拉

D. 苏格拉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