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观念,孟子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等道德规范。董仲舒按阳尊阴卑理论,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主从关系,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朱熹进一步阐释“君为臣纲”就是臣下对君主尽心竭力,臣下做好“忠”的角色是天下太平的关键;“父为子纲”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对父母的行孝延伸出弟对兄的“悌”,孝悌是子、弟的责任和使命。“夫为妻纲”的关键是“节”,它用于规范夫妻构成的家庭式人伦关系,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极力贬斥夫丧改嫁的做法。“三纲”是“天理”在人伦道德中的表现。

——据徐广东《三纲五常的形成和确立》等整编

材料二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自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忠、孝、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三纲之说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共和立宪制,不彻底除“三纲”之说,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摘编自陈独秀《青年杂志》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三纲”之说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三纲”之说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谈谈你对“三纲”之说的认识。

 

(1)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的主张奠定了“三纲”之说的基础;汉代,董仲舒正式提出“三纲”之说,确立了君臣、父子、夫妇的主从关系;宋代,朱熹将“三纲”进一步阐释为“忠、孝悌、节”,并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2)看法:“三纲”之说不利于独立自主人格的形成(或“三纲”之说铸就奴隶道德);不利于实现民主共和,应该彻底废除。 影响: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或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或有利于解放民众思想);对“三纲”的彻底批判,易导致片面看待传统文化。 (3)认识:“三纲”之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现代社会,可将“三纲”阐发为领导、父亲、丈夫分别是职员、子女、妻子的典范。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等道德规范”“董仲舒按阳尊阴卑理论,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主从关系,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是‘天理’在人伦道德中的表现”等信息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汉代董仲舒、宋代朱熹等三个阶段说明中国古代“三纲”的发展历程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看法,根据材料二“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三纲之说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共和立宪制,不彻底除‘三纲’之说,此绝对不可能之事”可知是“三纲”之说不利于独立自主人格的形成(或“三纲”之说铸就奴隶道德);不利于实现民主共和,应该彻底废除。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对“三纲”之说的认识,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一方面肯定其精华内容,另一方否定其糟粕部分;还可以从现代社会关系的角度考虑,如可将“三纲”阐发为领导、父亲、丈夫分别是职员、子女、妻子的典范。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等道德规范”“董仲舒按阳尊阴卑理论,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主从关系,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是‘天理’在人伦道德中的表现”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关于儒家思想中“三纲五常”等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整体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近代的思想,考查中国古代“三纲”之说的发展历程;陈独秀对“三纲”之说的看法及其影响;以及对“三纲”之说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曾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态度应该是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B. 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C. 文艺复兴自由的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的追求真理

D. 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A.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并未出现

B.亟待改变传统的基督教信仰

C.用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查看答案

苏格拉底在被处死前说:“好人无论是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是关怀他……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材料

A. 表明了坚定不移的宗教信仰

B. 体现了追求永生的终极目标

C. 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D. 反映了对道德和生命的思考

 

查看答案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相对主义”“否定权威”“注重实利”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 孔子

B. 墨子

C. 普罗泰格拉

D. 苏格拉底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把请人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称为“润笔”。至明朝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已形成为人作文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它物质报酬的观念,甚者以“润笔为生”。材料能说明:

A. 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弛    B. 儒家传统价值观念发生转变

C. 士大夫轻视科举入仕途径    D. 白银流通扩大商品经济范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