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史上的海上...

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

(1)据材料一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海路”的兴衰情况及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1)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的海上贸易网络、是中国与东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和平往来的通道。 兴衰情况: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后逐渐衰败。 主要原因:唐后期到宋朝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造船技术的提升、指南针的应用等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繁荣、政府的重视,唐朝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拓展。 (2)做法:海外扩张、武力征服、抢占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评价:在殖民扩张过程中,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巨大的利益,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和灾难。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3)背景:国际背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日渐加强; 国内背景,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日渐提高 认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全球政治、贸易格局不断变化形势下,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其核心价值是通道价值和战略安全。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来归纳即可,抓住“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等信息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后逐渐衰败;第三小问,结合所学,抓住唐宋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特征来分析,明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分析。 (2)做法: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可得出海外扩张、武力征服、抢占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评价:可联系课本知识,从殖民扩张对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殖民地的影响来分析;对欧洲殖民者的影响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来展开,对亚非拉的影响注意辩证分析,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和痛苦,另一方面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3)背景:结合所学从国际、国内两方面进行分析,国际背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日渐加强;国内背景,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日渐提高。认识:可从其背景、实质的角度来分析,背景方面可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的特点来分析,实质方面可联系材料一中“海上丝绸之路”的含义,可得出它是连接世界的贸易之路,还可联系材料二中与过去欧洲殖民主义的做法相比较来分析其核心价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

A. 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 意识到美国严重威胁他们的安全

C. 欲建立他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    D. 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

 

查看答案

“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 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B. 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C.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查看答案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总统马歇尔˙麦克马洪企图将他不喜欢、但得到议会支持的一位总理解除职务,他的打算落空后,进而试图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可法国人对拿破仑三世的独裁记忆犹新,结果是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在1877年进一步澄清。史学家普遍认为这

A. 使总统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B. 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C. 延续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    D. 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查看答案

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上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 民主政治对特权阶级的冲击

B. 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C.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D. 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高度关注

 

查看答案

在罗马时代,由于奴隶没有诉讼权,恩主(奴隶主)要解放奴隶时,可以请一个人作为奴隶的辩护人装作起诉恩主,问恩主是否要解放这个奴隶,然后由长官宣布奴隶获得自由,后来干脆直接由长官的卫士扮演辩护人的角色。这表明罗马法

A. 重视维护法律程序和权威

B. 保护恩主对奴隶的所有权

C. 注重维护奴隶的人身自由

D. 司法过程存在不规范行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