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曾国藩(1811—1872年),清末湘军首领。字涤生...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曾国藩(1811—1872年),清末湘军首领。字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1853年初(咸丰二年底)为对抗太平天国革命军,以礼部侍郎身份在湖南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次年发布《讨粤匪檄》,攻击太平天国革命是“开天辟地”以来“名教之奇变”。率兵阻击太平军,并出省作战,夺取武昌和田家镇。1855年初在湖口被太平军打败,退守南昌。次年因太平天国发生杨韦事件,乘隙恢复力量。1858年11月令李续宾率湘军主力六千人攻三河,被太平军歼灭。旋以曾国荃吉字营为基础,扩充实力。1860年升任两江总督,次年节制淅、苏、皖、赣四省军务。主张“借洋兵助剿”,派李鸿章到上海,左宗棠入淅江,伙同英人戈登的“常胜军”、法人德克碑的“常捷军”夹攻太平军,并派曾国荃围攻天京(今南京)。1864年(同治三年)7月攻陷天京。1865年调任钦差大臣,对捻军作战,战败去职。与李鸿章、左宗棠创办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1870年在直隶总督任内查办天津教案,残民媚外,受到舆论谴责,调任两江总督。不久病死。

——《辞海(1989年版)》

材料二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人;……第一扎营不要懒,莫走人家取门板;……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第三号令要严明,兵勇不许乱出营;……官兵贼匪本不同,官兵是人贼是禽;……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计不可欺负他;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

——《爱民歌》曾国藩作于咸丰八年(1858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曾国藩生平的主要事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经济、军事近代化的角度评价曾国藩的贡献。

 

(1)早年通过科举为官;办团练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创办洋务企业;晚年为封疆大吏,残民媚外。 (2)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曾国藩的治军方成为后来军队建设的重要教材;曾国藩是近代中国军事改革的先驱。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清末湘军首领。字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可归纳为早年通过科举为官;根据材料“以礼部侍郎身份在湖南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发布《讨粤匪檄》,攻击太平天国革命……率兵阻击太平军”可归纳为办团练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根据材料“与李鸿章、左宗棠创办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可归纳为创办洋务企业;根据材料“1870年在直隶总督任内查办天津教案,残民媚外,受到舆论谴责,调任两江总督”可归纳为晚年为封疆大吏,残民媚外。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从中国经济、军事近代化的角度评价曾国藩的贡献,根据材料“与李鸿章、左宗棠创办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人”可从经济(一定程度抵御外国经济侵略、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军事(军事近代化)等角度评价曾国藩的贡献,言之有理即可。 整体分析:本题引用曾国藩的事迹作为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主要事迹”“贡献” 等内容的考查,难度相对简单。一般来说,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主要考查学历史人物的贡献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美国不能说没有尽力,但美国在越南战争中还是失败了。战争过程中,美国所支持的南越政府贪污腐化内斗不已、军心涣散兵无斗志;而美国国内激烈的反战运动使美国全国意志无法集中、思想无法统一,以致社会陷于混乱,政府陷于瘫痪,无法有效运作;美国严重低估了越南人的民族主义精神力量,过度高估了自己现代化武器对付第三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力量。耗时十多年的越战的失败表明美国冷战策略上的重大失误。越战极大的改变了冷战的态势。美国由冷战中的强势一方变为弱势,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美国更积极的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越战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民权问题,使国家处于极度的分裂状态,给美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越南战争结束了美国战后25年的经济繁荣,使美国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

——摘编自戴维·凯泽《美国悲剧:肯尼迪·约翰逊导演的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越战争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越南战争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开宝六年,落第进士徐士廉等在朝堂外击鼓鸣冤,指控当时的主考官李昉徇私用情。宋太祖得知情况后,立即于三月辛酉(七日)在讲武殿重新复试新科及第的进士,……同时表示:“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

——邓凌原:《宋太祖的“高考改革”》(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五天以后,上海维新派《时报》发文,盛赞“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四海臣民之视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一个月后,晋中太原县举人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甫晓起来心若死灰,看见眼前一切,均属空虚,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如何,有可忧可惧之端。”

——摘自《书屋》2005年05期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太祖高考改革的意义。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并评价材料二中的两种论调。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商周强调家庭“上事宗庙、下继后世”的血缘关系,突出“父子之序、长幼之伦”的观念。

两汉形成重孝风气,在财产继承上不论嫡庶都拥有同等的继承权,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家学”逐步兴起。

隋唐私塾兴起,礼法文化下移至普通民众;唐朝保证老人和残疾人拥有一定数量的授田,并规定60岁以上免除赋役负担;唐朝中叶以后,流民大量增加,家庭较为动荡。

宋元强调父为子纲,妇女守节、“不事二夫”;同居共财的大家庭由之前的“北盛于南”转变为“南盛于北”。

明清择偶不仅要求“门第相当”,也“论财”;妇女裹小脚风气盛行;男孩在6岁左右一般要入塾读书,教材为“四书五经”。

——摘编自张国刚《家庭史话》

任选其中两个发展阶段,提取有关我国古代家庭变迁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1895年,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从营制、装备、训练、机构和军事学堂来看,新建陆军实为我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1901年4月,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联合张之洞奏请朝廷停止科举,鼓励官僚乡绅捐资办学,发展近代新式教育。民国建立后,袁世凯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工商的业的政策和措施。如颁布实施《公司条例》《商人通例》等,派人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等国际经济活动,既开阔了国人的经济视野,又有助于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郭剑林《关于袁世凯评价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袁世凯为了早日实现做皇帝的美好愿望,在日本的威胁利诱下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我们认为,不管袁世凯有没有以接受《二十一条》作为获取日本支持这种动机,也不管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时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却是铁的事实。仅从这一点看,袁世凯就逃脱不了与《二十一条》的干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袁世凯卖国的罪名是任凭你怎么洗也洗不掉的,如果一味要坚持洗下去的话只会越洗越黑。

——苏金有《应还给历史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1)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看,材料一、二队袁世凯的评价有何差异?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影响袁世凯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材料二法籍伊朗裔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认为:“在促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提到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以代用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动,作为商道的丝绸之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西方的欧洲文明不断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影响,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