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商周强调家庭“上事宗庙、下继后世”的血缘关系,突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商周强调家庭“上事宗庙、下继后世”的血缘关系,突出“父子之序、长幼之伦”的观念。

两汉形成重孝风气,在财产继承上不论嫡庶都拥有同等的继承权,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家学”逐步兴起。

隋唐私塾兴起,礼法文化下移至普通民众;唐朝保证老人和残疾人拥有一定数量的授田,并规定60岁以上免除赋役负担;唐朝中叶以后,流民大量增加,家庭较为动荡。

宋元强调父为子纲,妇女守节、“不事二夫”;同居共财的大家庭由之前的“北盛于南”转变为“南盛于北”。

明清择偶不仅要求“门第相当”,也“论财”;妇女裹小脚风气盛行;男孩在6岁左右一般要入塾读书,教材为“四书五经”。

——摘编自张国刚《家庭史话》

任选其中两个发展阶段,提取有关我国古代家庭变迁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评分说明:每个发展阶段提取信息简要分析 示例一:商周时期 信息:注重宗族血缘关系;强调家庭成员尊卑有序。 简析:商周实行宗法制度,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财产;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 示例二:两汉时期 信息:重视孝道,财产继承嫡庶同权;“家学”兴起。 简析:察举制注重孝廉;推恩令的影响;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示例三:宋元时期 信息:重视三纲五常;南方大家庭的规模超过北方。 简析:理学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家庭观念的变迁。首先根据表格内容任选两个发展阶段,对其家庭观念的特点进行概括,然后结合所选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时代背景,分析形成这一家庭观念的原因。如选择商周时期,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强调家庭‘上事宗庙、下继后世’的血缘关系,突出‘父子之序、长幼之伦’的观念”的信息,得出“注重宗族血缘关系;强调家庭成员尊卑有序”的结论,然后联系所学对这一结论进行简单评析。 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通过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解答开放型题,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另外,有些问题除了需要材料论述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说明,论点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也是选取观点的重要依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1895年,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从营制、装备、训练、机构和军事学堂来看,新建陆军实为我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1901年4月,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联合张之洞奏请朝廷停止科举,鼓励官僚乡绅捐资办学,发展近代新式教育。民国建立后,袁世凯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工商的业的政策和措施。如颁布实施《公司条例》《商人通例》等,派人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等国际经济活动,既开阔了国人的经济视野,又有助于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郭剑林《关于袁世凯评价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袁世凯为了早日实现做皇帝的美好愿望,在日本的威胁利诱下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我们认为,不管袁世凯有没有以接受《二十一条》作为获取日本支持这种动机,也不管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时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却是铁的事实。仅从这一点看,袁世凯就逃脱不了与《二十一条》的干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袁世凯卖国的罪名是任凭你怎么洗也洗不掉的,如果一味要坚持洗下去的话只会越洗越黑。

——苏金有《应还给历史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1)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看,材料一、二队袁世凯的评价有何差异?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影响袁世凯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材料二法籍伊朗裔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认为:“在促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提到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以代用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动,作为商道的丝绸之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西方的欧洲文明不断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影响,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查看答案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 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 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 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 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的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中国城市近代化动向的不平衡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清朝统治中心在北方    D. 南方交通发达

 

查看答案

推动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A.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B. 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

C. 五四运动的推动    D. 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