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开宝...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开宝六年,落第进士徐士廉等在朝堂外击鼓鸣冤,指控当时的主考官李昉徇私用情。宋太祖得知情况后,立即于三月辛酉(七日)在讲武殿重新复试新科及第的进士,……同时表示:“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

——邓凌原:《宋太祖的“高考改革”》(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五天以后,上海维新派《时报》发文,盛赞“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四海臣民之视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一个月后,晋中太原县举人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甫晓起来心若死灰,看见眼前一切,均属空虚,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如何,有可忧可惧之端。”

——摘自《书屋》2005年05期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太祖高考改革的意义。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并评价材料二中的两种论调。

 

(1)意义:有利于杜绝营私舞弊的现象,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性,为那些无权无势的寒门学子提供更多的进仕机会。 (2)原因:科举制度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西学的传播和近代教育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民主革命的影响。 评价:上海维新派盛赞废科举,认为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天下有识之士的积极性,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而晋中举人对废科举显得比较悲观,认为这样将给未来带来更多的不稳定性。相比而言,前者看法更能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宋太祖高考改革的意义。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举制度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西学的传播和近代教育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民主革命的影响。从材料“上海维新派《时报》发文,盛赞“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晋中太原县举人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甫晓起来心若死灰”可以得出材料中的两种论调,然后根据所学知识来分析两种观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科举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商周强调家庭“上事宗庙、下继后世”的血缘关系,突出“父子之序、长幼之伦”的观念。

两汉形成重孝风气,在财产继承上不论嫡庶都拥有同等的继承权,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家学”逐步兴起。

隋唐私塾兴起,礼法文化下移至普通民众;唐朝保证老人和残疾人拥有一定数量的授田,并规定60岁以上免除赋役负担;唐朝中叶以后,流民大量增加,家庭较为动荡。

宋元强调父为子纲,妇女守节、“不事二夫”;同居共财的大家庭由之前的“北盛于南”转变为“南盛于北”。

明清择偶不仅要求“门第相当”,也“论财”;妇女裹小脚风气盛行;男孩在6岁左右一般要入塾读书,教材为“四书五经”。

——摘编自张国刚《家庭史话》

任选其中两个发展阶段,提取有关我国古代家庭变迁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1895年,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从营制、装备、训练、机构和军事学堂来看,新建陆军实为我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1901年4月,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联合张之洞奏请朝廷停止科举,鼓励官僚乡绅捐资办学,发展近代新式教育。民国建立后,袁世凯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工商的业的政策和措施。如颁布实施《公司条例》《商人通例》等,派人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等国际经济活动,既开阔了国人的经济视野,又有助于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郭剑林《关于袁世凯评价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袁世凯为了早日实现做皇帝的美好愿望,在日本的威胁利诱下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我们认为,不管袁世凯有没有以接受《二十一条》作为获取日本支持这种动机,也不管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时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却是铁的事实。仅从这一点看,袁世凯就逃脱不了与《二十一条》的干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袁世凯卖国的罪名是任凭你怎么洗也洗不掉的,如果一味要坚持洗下去的话只会越洗越黑。

——苏金有《应还给历史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1)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看,材料一、二队袁世凯的评价有何差异?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影响袁世凯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材料二法籍伊朗裔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认为:“在促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提到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以代用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动,作为商道的丝绸之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西方的欧洲文明不断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影响,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查看答案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 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 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 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 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的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中国城市近代化动向的不平衡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清朝统治中心在北方    D. 南方交通发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