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冶——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中国形象的影响力日益彰显。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世界经济领域发生哪些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运用具体史实,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主要方式的不同,并分析这两种侵略方式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你从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哪些启示?

 

(1)变化:工业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文明的成果被世界各国分享;西欧国家在工业文明中占主导。 (2)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便利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为主。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有在华设厂的内容,体现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近代化起步;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既得到发展又受到阻碍;促进中国近代化发展。 (3)启示:国家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我国必须积极参与世界经济贸易交往,不能自我封闭;国家地位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实力的强弱。(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1)根据“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进一步联系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回答。 (2)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根据“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联系鸦片战争史实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根据“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联系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回答;影响:根据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甲午战争后中国经济状况分析回答。 (3)根据材料二得出国家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必须积极参与世界经济贸易交往;根据材料一、三得出国家地位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实力的强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明代近300年经济变迁很大,从明中叶开始,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它的最后阶段,新的经济因素在萌生,传统的封建经济依然顽固,新旧交选,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明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就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向前发展的。

问题:围绕转变中的明代中国经济,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广州行商制度下,十三行掌握了对外贸易的经营权,外商投行后,报关纳税以及出售购办等一切贸易事务均由行商代理,日常生活也受行商约束,如不得擅自出入商馆,雇佣华人不得超规定之数,不得携带妇女入馆等等。十三行商成为外商商务的全权代理人。行商还要代清廷传达政令、文书,外国人的要求和礼品书信等亦由行商向官府传达,不准外商和中国政府直接交往。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在中外贸易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买办。不过,当时的买办是负责外商或外国商行内部经济和日常生活的事务,而且是由中国官方指定,受广州行商管束。鸦片战争后,由于广州行商制度被废除,外商可以自由地选择代理人,买办的性质也随之发生根本变化,变成了由外商或洋行控制的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效劳的附庸。这些买办起初都是临时雇佣的,后来由于外国洋行增设、交易增多并且存在业务关系,逐渐形成固定代理人。洋行借助买办的势力,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实际上是与在中国的洋行的贸易,……买办还有另外一重身份,一些买办脱离洋行独立经营使买办资本成为民族资本。他们身上这一特点给中国发展带来些许希望。

——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清代广州“十三行”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广州行商制度”出现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买办”性质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买办对近代中国经济变动的历史影响。

 

查看答案

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三元并存与互补”指的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从这三个角度展开,指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查看答案

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经济建设的投资,要规定这样一条原则: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入直接有帮助的投资,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这三者应该予以满足。除此以外,应加以削减。”当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是

A.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化的经济模式    B. 旧中国重工业落后的状况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复杂的国际环境    D. 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

 

查看答案

1973年,周恩来说:“台湾有一个高雄港是自由港,没有税,吸引外资带着原料去建厂,利用台湾的廉价劳动力、劳务费,然后把商品回销外国,这样很多外资去台湾投资。”同年,陈云提出:“要把一些界限划清楚,如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做工作不要被那些老框框束缚住”。这些主张

A. 表明了建立自由港吸引外资的愿望

B. 明确了利用外资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C. 强调了打破贸易壁垒扩大市场的需求

D. 蕴含了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理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