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明代近300年经济变迁很大,从明中叶开始,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明代近300年经济变迁很大,从明中叶开始,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它的最后阶段,新的经济因素在萌生,传统的封建经济依然顽固,新旧交选,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明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就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向前发展的。

问题:围绕转变中的明代中国经济,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

 

例:明代中后期农业有很大进步,由宋代“苏湖熟,天下足”被“湖广熟,天下足”所取代。 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方向发展。重视农田水利,从国外引进的甘薯和玉米广泛种植,粮食产量提高。 经济作物的栽培在规模上和品种上都有显著发展。植棉的推广,烟草、花生等新品种的引进。 民营手工业中,家庭手工业占相当比重。“买不尽松江布”,苏州“半城皆居机户”。 新兴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江南地区最为典型。 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出现,徽商、晋商等。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新气象,江南和东南沿海某些地/区。 【解析】根据材料“新的经济因素在萌生,传统的封建经济依然顽固”“明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就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向前发展的”概括出观点,然后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论证观点,既要分析传统经济的发展情况,又要体现出明代出现的新的经济因素,史论结合,层次清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广州行商制度下,十三行掌握了对外贸易的经营权,外商投行后,报关纳税以及出售购办等一切贸易事务均由行商代理,日常生活也受行商约束,如不得擅自出入商馆,雇佣华人不得超规定之数,不得携带妇女入馆等等。十三行商成为外商商务的全权代理人。行商还要代清廷传达政令、文书,外国人的要求和礼品书信等亦由行商向官府传达,不准外商和中国政府直接交往。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在中外贸易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买办。不过,当时的买办是负责外商或外国商行内部经济和日常生活的事务,而且是由中国官方指定,受广州行商管束。鸦片战争后,由于广州行商制度被废除,外商可以自由地选择代理人,买办的性质也随之发生根本变化,变成了由外商或洋行控制的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效劳的附庸。这些买办起初都是临时雇佣的,后来由于外国洋行增设、交易增多并且存在业务关系,逐渐形成固定代理人。洋行借助买办的势力,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实际上是与在中国的洋行的贸易,……买办还有另外一重身份,一些买办脱离洋行独立经营使买办资本成为民族资本。他们身上这一特点给中国发展带来些许希望。

——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清代广州“十三行”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广州行商制度”出现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买办”性质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买办对近代中国经济变动的历史影响。

 

查看答案

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三元并存与互补”指的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从这三个角度展开,指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查看答案

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经济建设的投资,要规定这样一条原则: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入直接有帮助的投资,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这三者应该予以满足。除此以外,应加以削减。”当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是

A.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化的经济模式    B. 旧中国重工业落后的状况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复杂的国际环境    D. 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

 

查看答案

1973年,周恩来说:“台湾有一个高雄港是自由港,没有税,吸引外资带着原料去建厂,利用台湾的廉价劳动力、劳务费,然后把商品回销外国,这样很多外资去台湾投资。”同年,陈云提出:“要把一些界限划清楚,如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做工作不要被那些老框框束缚住”。这些主张

A. 表明了建立自由港吸引外资的愿望

B. 明确了利用外资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C. 强调了打破贸易壁垒扩大市场的需求

D. 蕴含了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理念

 

查看答案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五”计划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60年代开始试制国产化肥厂的成套设备,“文革”时期也从欧洲、日本进口了一批包括化肥生产在内的成套设备。据统计,至1978年我国农业机械耕作面积、化肥使用量明显提高。这一现象反映出新中国前30年

A. 农业技术过分依赖于国外

B.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较严重

C. 农村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

D. 关注农业建设并取得成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