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敦煌发现的唐朝户籍残卷证明,唐代宗(唐玄宗孙子)大历年间及此前的户籍,都注明某...

从敦煌发现的唐朝户籍残卷证明,唐代宗(唐玄宗孙子)大历年间及此前的户籍,都注明某户人口年龄黄、中、丁、老以及应授田和授田中的永业田、口分田等各若干亩。而大历以后户籍,虽注明年龄,而无黄中丁老之别,只言“都授田”或“授田”若干,而无口分、永业之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土地兼并造成均田制破坏    B. 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C. 户籍田亩制度被严重破坏    D. 安史之乱严重破环了土地制度

 

A 【解析】唐中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空前盛行,国有土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转化为私有土地,材料反映了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稀少,政府已无地授田,造成均田制破坏,故A正确;B与材料无关;C不能反映材料的本质;材料无法体现“安史之乱严重破环了土地制度”,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道:“中国的经济形态,由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隋唐之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定型为士绅经济,历一千年左右的演进,其后再无进步。这三种经济形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作者意在强调

A. 宋代以后的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B. 区分清楚三个时期的经济形态

C. 古代经济形态演变的基本态势

D. 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举凡“花、布、柴、米、纱。下及粪田之属,皆有牙行,类皆领贴开张”。在这一时期(明中后期)的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的贸易中,中国以出口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为主,进口少量土特产,明显的出超,葡、西、日等国商人不得不以大量白银支付贸易逆差,于是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这一时期中外贸易的显著特点。

——樊树志《晚明史》

材料二时文被大批地印刷和流传是在明代的成化年间以后。成化之前,世间无刻本时文。杭州通判沈澄刊印了一册《京华日钞》(时文选集),获得了重利。从此以后形成风气,甚至达到了书坊非举业不刊,市肆非举业不售,士子非举业不览的地步。……顾炎武曾说过:“至一科房稿之刻,有数百部皆出于苏、杭,而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

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但没有出现类似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一些学者把明清江南经济与英国经济进行比较,力图找到明清以后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欧的原因。

黄宗智提出了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江南的农户家庭虽然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获得了较高总收入,但由于人口压力导致的劳动报酬递减,人均日产盈却是下降的。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导致社会虽然有“增长”但是却没有发展,也就是出现“无发展的增长”。他把江南经济运行的这一方式称为“内卷化”或“过密化”。黄宗智认为,真正的“发展”意味着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如18世纪英国农业以及现代机械化农业所展示的情形。但是,明清时期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则是出现了“内卷化”,成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典型代表。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近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

(2)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因为哪些因素从而没有走向近代化。

 

查看答案

2016年12月13日是国家公祭日,为了级悼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南京全城鸣笛致哀,并组织开展青少年公祭诗歌朗诵活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2年l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了所谓的“史汀生主义”,它规定,凡有损中国独立和领土完整、违背“门户开放”政策的条约,凡使用违反《巴黎公约》的手段而造成的条约,美国一概不承认。这一规定几乎没有产生实际效果,因为日本军队只对优势力量起反应,而当时没有一个国家强大得可以勇敢地与在远东的日本相对抗。此外,所有西方政府都为紧迫的国内问题所烦扰。

一一《全球通史》

材料二这些陆军医院都非常简陋,不卫生,完全谈不上舒适。伤兵们就穿着他们肮脏的烂军衣躺在硬邦邦的木板上,有的就只能在地上躺着。被单是稀有的珍品,蚊帐在夏秋季应该是必需品,但几乎没有。食物也非常差。有许多地方,米不多是唯一可食的东西。伤兵每人每天有两角钱的给养,完全可以买来一些较好的食物,而且有些医院确实这样做了,可是更多的医院都在想方设法克扣这两角钱。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连足够暖和的毛毯或睡褥也没有。

——【英】弗雷达·阿特丽《扬子前线》(外国人看中国抗战系列)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史汀生主义提出的相关中国和世界历史背景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弗雷达·阿特丽眼中的中国的抗战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怎样的贡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子应“群而不党”,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君子不党’’成为士大夫政治的重要标识。韩非子说:“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他认为山东六国之所以衰弱,就是因为君主过于放纵臣下之间的互相结党营私,那些群臣朋党往往隐匿正道,追求私利,最终为祸国家。对于朋党之论,是士大夫政治博弈的重要砝码,对于朝政局面有重大影响。可以说,朋党在专制体制的背景下出现,因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而背负恶名和厄运,如此深陷于专制体制之中的朋党,自然不可能轻易地转换为与民主体制密切相关的现代政党。

——摘编自《浅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现象》等

材料二  传统中国从朋党到政党的转变出现是在20世纪初,正是由于立完运动的刺激和训练,新知识分子群、官僚、士绅、商人群体、普通民众等才有可能联合起来、组织起来,才意识到必须以政治组织的方式来参与政治,以前官僚精英间狭小的政治联合的手段——朋党才有可能向政党转变。正是宪政制度与政党创生的密切相关性,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糸之争才有可能扩展成为全国性的政治组织,以致最终建立政党。这也表明晚清整个社会的宪政追求正是政党组织生成的强大助力。

——摘编自岑树海《从朋党、会党到政党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与韩非子朋党观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代朋党与近代政党的主要区别,并分析促进近代“朋党”向政党转变的原因。

(3)谈谈你对“朋党”向“政党”转变的认识。

 

查看答案

冯友兰先生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一文中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他认为:“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孔子亦然。”由此可见,两位先哲有相似的是

A. 批判精神    B. 自由观念    C. 政治主张    D. 公民意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