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子应“群而不党”,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子应“群而不党”,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君子不党’’成为士大夫政治的重要标识。韩非子说:“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他认为山东六国之所以衰弱,就是因为君主过于放纵臣下之间的互相结党营私,那些群臣朋党往往隐匿正道,追求私利,最终为祸国家。对于朋党之论,是士大夫政治博弈的重要砝码,对于朝政局面有重大影响。可以说,朋党在专制体制的背景下出现,因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而背负恶名和厄运,如此深陷于专制体制之中的朋党,自然不可能轻易地转换为与民主体制密切相关的现代政党。

——摘编自《浅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现象》等

材料二  传统中国从朋党到政党的转变出现是在20世纪初,正是由于立完运动的刺激和训练,新知识分子群、官僚、士绅、商人群体、普通民众等才有可能联合起来、组织起来,才意识到必须以政治组织的方式来参与政治,以前官僚精英间狭小的政治联合的手段——朋党才有可能向政党转变。正是宪政制度与政党创生的密切相关性,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糸之争才有可能扩展成为全国性的政治组织,以致最终建立政党。这也表明晚清整个社会的宪政追求正是政党组织生成的强大助力。

——摘编自岑树海《从朋党、会党到政党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与韩非子朋党观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代朋党与近代政党的主要区别,并分析促进近代“朋党”向政党转变的原因。

(3)谈谈你对“朋党”向“政党”转变的认识。

 

(1)差异:评述的视角不同,孔子基于政治理想主义和君子修身的道德意义而反对朋党;韩非子站在法家功利主义和人性恶的理论立场上,直接将朋党现象与国力强弱紧密联系起来,旗帜鲜明地反对朋党政治。 (2)区别:朋党是专制体制的产物,是部分人谋取私利的工具;政党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是近代宪政运动的结果,代表了某一社会群体的利益。 原因:早期分散的革命运动先后受挫,认识到革命组织稳定的重要性;晚清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组织的立宪运动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发展;受西方民主思想传播的影响,先进知识分子积极推动政党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为政党的发展提供了民主土壤。 (3)认识:从朋党到现代政党的转变,不仅反映出中国政治体制上的革命性变迁,同时也折射出民众在结社以及参政观念上的改变。因此,近代政党政治取代朋党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应从二者不同的视角来回答,孔子基于政治理想主义和君子修身的道德意义而反对朋党;而韩非子站在法家功利主义和人性恶的理论立场上,直接将朋党现象与国力强弱紧密联系起来,旗帜鲜明地反对朋党政治。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据材料一“那些群臣朋党往往隐匿正道,追求私利,最终为祸国家”“朋党在专制体制的背景下出现,因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而背负恶名和厄运,如此深陷于专制体制之中的朋党”“自然不可能轻易地转换为与民主体制密切相关的现代政党”“传统中国从朋党到政党的转变出现是在20世纪初,正是由于立完运动的刺激和训练,新知识分子群、官僚、士绅、商人群体、普通民众等才有可能联合起来、组织起来,才意识到必须以政治组织的方式来参与政治,以前官僚精英间狭小的政治联合的手段——朋党才有可能向政党转变”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早期分散的革命运动先后受挫,认识到革命组织稳定的重要性;晚清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组织的立宪运动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发展;受西方民主思想传播的影响,先进知识分子积极推动政党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为政党的发展提供了民主土壤等方面回答。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可以总体上回答近代政党政治取代朋党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再分析进步的表现,即仅反映出中国政治体制上的革命性变迁,同时也折射出民众在结社以及参政观念上的改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冯友兰先生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一文中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他认为:“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孔子亦然。”由此可见,两位先哲有相似的是

A. 批判精神    B. 自由观念    C. 政治主张    D. 公民意识

 

查看答案

《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9条规定,“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该法令说明古罗马

A.利用法律调解公民之间纠纷

B.通过法律维护公民私有财产

C.用法律的形式维护市容市貌

D.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查看答案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经这样评价罗马法:“……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

俗。”罗马法的“理性”,主要表现为(    )

A.罗马法追求并且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   

B.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的思想

C.罗马法完全摒弃习惯法,是成熟的成文法 

D.罗马法主张维护平民的利益,反对奴隶制

 

查看答案

“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参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发展,日本、印尼、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其他主要国家也将能够参与这一体系的建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亚太地区成为中美的战略争夺重点

B. 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C. 太平洋共同体建设消除了中美分歧

D. 新兴力量崛起促成多极化格局形成

 

查看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其对人力物力资源的空前破坏使人们充分注意到,有必要找到某种方法来对其加以控制。以摆脱国际棍乱局面,使战争“不仅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是不可能的”。这一认识

A. 引发联合国势力的扩张    B. 促进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使不结盟运动得以创建    D. 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