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南北朝时期,南朝君主面对强大的地方豪强势力,一方面派皇家子弟到地方出任各州的牢事...

南北朝时期,南朝君主面对强大的地方豪强势力,一方面派皇家子弟到地方出任各州的牢事行政长官——刺史;另一方面又派出身低微、品级低下的官员到地方各州出任典签。典签职微权重,“一州之事,悉以委之”,州镇要事须典签批准方能实行,“诸州闻有典签,不闻有刺史”。上述史实表明南朝

A. 皇室贵族势力下降    B. 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C. 中央集权衰落    D. 庶族地主政治地位提升

 

B 【解析】南朝君主面对强大的地方豪强势力,派皇家子弟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以抑制地方豪强势力。但宗室往往兴兵犯上,争夺王位。为了监视他们,皇帝另派典签佐之,实际是代表皇帝监视诸王,牵制地方军事大政,州镇要事须典签批准方能实行。“典签职微权重”,反映南朝时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上升,,故选B;从“面对强大的地方豪强势力”,排除A;典签掌握地方大权,但由皇帝任免,须服从皇帝的命令,排除C;各州军事行政大权由皇室子弟出任,排除D。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隋唐时期,侍御史是主管监察的官员。隋朝侍御史“始自吏部选用,不由台主”,唐初侍御史“皆吏部与台长官、宰相议定,然后依选例补奏,其内诏别拜,不在其限”。这表明隋唐时期

A. 监察官员由监察主管部门独立任免    B. 监察官员独立行使监察权

C. 行政部门参与监察官员的任免工作    D. 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部门

 

查看答案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查看答案

《钱氏家训·家庭》载:“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这反映出古代家族

A.具有广结善缘的行举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行善济世的乡风礼俗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动力时,采用了层次论和流动论这两种理论。层次论把人类社会存在按地位或职业分成不同的,并考察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从而分折人类的结构状态。流动论是分析人群在不同层次之间的易位过程及其原因和影响。

——摘编自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运用中外古代史的相关史实例证该史学硏宄成果。(要求:可以就其中一种理论成果进行例证分析,也可以同时例证材料中的两种史学理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培根说:造纸与印别术、火药、指南针这三项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任何占星术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成功所起的作用都更大。

伏尔秦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官吏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采用。1891年法国制定了文官考试制度,德国也试行文官考试制度……中国历史悠久的监察制度也被18世纪的欧洲人认为是应该仿效的制度。

16世纪以后陆续来华的耶稣会士将中国的《四书》、《五经》带回欧洲并译成拉丁文字,使欧洲人可以直接接触中国的哲学伦理思想。伏尔秦对比欧洲中世纪宗教仇视异端的残酷性,称颂孔子对伦理道德的宣扬,欣赏中国对各种宗教的宽容。莱布尼茨(1646~1716)由于对德意志分裂割据、战乱不止极端厌恶,向往中国的“大一统”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在中国,对science 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 “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 音译作“塞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三 

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别分析“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现象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