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动力时,采用了层次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动力时,采用了层次论和流动论这两种理论。层次论把人类社会存在按地位或职业分成不同的,并考察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从而分折人类的结构状态。流动论是分析人群在不同层次之间的易位过程及其原因和影响。

——摘编自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运用中外古代史的相关史实例证该史学硏宄成果。(要求:可以就其中一种理论成果进行例证分析,也可以同时例证材料中的两种史学理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示例一:选择流动论。 例证:科举制是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其重视考生的学识和才干,容许平民子弟参加。通过科举考试,庶族地主知识分子获得了参政的机会,打破了士族地主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社会阶层间人员的流动,也圹大了统治基础。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在科举考试中成功中举,他就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出身),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阶层。 答案示例二:选择层次论和流动论。 例证: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内部按地位可分为贵族和平民阶层。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平民层次中分化出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迫切希望争取参政权,他们联合下层平民同贵族进行斗争,由此促发梭伦改革。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权利越大,相比贵族血缘世袭来说,在财产等级制下,社会各阶层是可以流动的,阶层易位依据财富多寡而实现,因此动摇了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示例”仅作为评分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依据。可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理论进行解读,只要占之有理亦可得分,但总分不得超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涉及到具体的史学理论——层次论和流动论这两种理论,本题关键在于举出具体的史实,相关史实和这两种理论相吻合即可。例如,选择流动论就可以结合科举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社会阶层间人员的流动进行解答。 【名师点睛】材料题是考试中学生最头疼失分最多的题型,解答此类材料题时,第一,先粗读材料,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读材料,第二,找准题眼,找材料与题干问题相关的部分,第三,联系教材中的有效信息,在教材中印证材料观点且符合问题的知识点,最后,总结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培根说:造纸与印别术、火药、指南针这三项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任何占星术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成功所起的作用都更大。

伏尔秦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官吏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采用。1891年法国制定了文官考试制度,德国也试行文官考试制度……中国历史悠久的监察制度也被18世纪的欧洲人认为是应该仿效的制度。

16世纪以后陆续来华的耶稣会士将中国的《四书》、《五经》带回欧洲并译成拉丁文字,使欧洲人可以直接接触中国的哲学伦理思想。伏尔秦对比欧洲中世纪宗教仇视异端的残酷性,称颂孔子对伦理道德的宣扬,欣赏中国对各种宗教的宽容。莱布尼茨(1646~1716)由于对德意志分裂割据、战乱不止极端厌恶,向往中国的“大一统”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在中国,对science 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 “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 音译作“塞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三 

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别分析“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现象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各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材料二l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

时间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1980年

38%

43%

42%

30%

1996年

40%

52%

42%

42%

 

(1)根据材料一,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3)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查看答案

1853年,英国作家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人……让人觉得太阳己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

A. 其文学作品共有夸张性和虚构性    B. 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C. 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承待加强    D. 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

 

查看答案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政府先后同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签订了条约,相互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维护和平;并与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做法

A. 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    B. 削弱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

C. 扩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    D. 反映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查看答案

下表反映了二战后美国与欧洲之间贸易“经常项目”(商品和劳务项目)的变化情况。这一现象

时间

1946年

1947年

美国顺差

77.79亿美元

59.22亿美元

 

 

A. 与杜鲁门主义的援助有关    B. 催生了欧洲复兴计划出台

C. 使欧洲清偿能力日渐增强    D. 使美国完全控制欧洲市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