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培根说:造纸与印别术、火药、指南针这三项发明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培根说:造纸与印别术、火药、指南针这三项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任何占星术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成功所起的作用都更大。

伏尔秦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官吏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采用。1891年法国制定了文官考试制度,德国也试行文官考试制度……中国历史悠久的监察制度也被18世纪的欧洲人认为是应该仿效的制度。

16世纪以后陆续来华的耶稣会士将中国的《四书》、《五经》带回欧洲并译成拉丁文字,使欧洲人可以直接接触中国的哲学伦理思想。伏尔秦对比欧洲中世纪宗教仇视异端的残酷性,称颂孔子对伦理道德的宣扬,欣赏中国对各种宗教的宽容。莱布尼茨(1646~1716)由于对德意志分裂割据、战乱不止极端厌恶,向往中国的“大一统”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在中国,对science 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 “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 音译作“塞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三 

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别分析“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现象的主要原因。

 

(1)四大发明等科技成就,推动欧洲向近代社会过渡;中国的科举制度、监察制度被欧洲效仿;中国的哲学伦理思想使欧洲思想家向往宗教宽容和国家统一。 (2)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 (3)“中学西传”原因:中国古代文明(科技文化)具有世界领先地位;西方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积极吸取东方优秀文明成果。 “西学东渐”原因:16 世纪以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到19 世纪上半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中国落后于西方;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以寻求救国救民道路。 【解析】由“造纸与印别术、火药、指南针这三项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任何占星术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成功所起的作用都更大”可以概括出四大发明等科技成就,推动欧洲向近代社会过渡;由“伏尔秦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官吏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采用。1891年法国制定了文官考试制度,德国也试行文官考试制度……中国历史悠久的监察制度也被18世纪的欧洲人认为是应该仿效的制度”可以概括出中国的科举制度、监察制度被欧洲效仿;由“16世纪以后陆续来华的耶稣会士将中国的《四书》、《五经》带回欧洲并译成拉丁文字,使欧洲人可以直接接触中国的哲学伦理思想。伏尔秦对比欧洲中世纪宗教仇视异端的残酷性,称颂孔子对伦理道德的宣扬,欣赏中国对各种宗教的宽容。莱布尼茨(1646~1716)由于对德意志分裂割据、战乱不止极端厌恶,向往中国的“大一统”的秩序。”可以概括出中国的哲学伦理思想使欧洲思想家向往宗教宽容和国家统一。 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和层级经历了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状况:甲午战失败后,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形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倡导科学、民主,促进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兴起。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学西传”原因主要从中国古代文明具有世界领先地位;西方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积极吸取东方优秀文明成果方面回答。而“西学东渐”原因可以从16世纪以后西方科技领先,中国落后于西方;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以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各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材料二l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

时间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1980年

38%

43%

42%

30%

1996年

40%

52%

42%

42%

 

(1)根据材料一,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3)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查看答案

1853年,英国作家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人……让人觉得太阳己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

A. 其文学作品共有夸张性和虚构性    B. 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C. 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承待加强    D. 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

 

查看答案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政府先后同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签订了条约,相互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维护和平;并与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做法

A. 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    B. 削弱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

C. 扩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    D. 反映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查看答案

下表反映了二战后美国与欧洲之间贸易“经常项目”(商品和劳务项目)的变化情况。这一现象

时间

1946年

1947年

美国顺差

77.79亿美元

59.22亿美元

 

 

A. 与杜鲁门主义的援助有关    B. 催生了欧洲复兴计划出台

C. 使欧洲清偿能力日渐增强    D. 使美国完全控制欧洲市场

 

查看答案

“当西方和平降临之时,却是中国内战爆发之际;当西方开始重建之际,却正是中国内战加剧之时;当西方经济恢复发展之时,中国经济却走向崩溃。”此时西方“重建”和“恢复发展”的有利因素不包括(  

A.马歇尔计划实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C.“新经济” 的出现                 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