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小亮的爷爷今年已经80多岁了。在六一儿童节时,他给小亮和同学们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

小亮的爷爷今年已经80多岁了。在六一儿童节时,他给小亮和同学们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发生在60多年前的战斗故事。那是一次空前惨烈的战役,他们给予了美国侵略军沉重的打击,但是也失去了最好的战友黄继光。那次战役是

A. 上甘岭战役    B. 百团大战    C. 淮海战役    D. 台儿庄战役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故A正确。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新政的实施过程中,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彼此制衡的宪政原则产生了理念、技术层面、甚至是结构上的重要变化。……通过新政,总统的行政权力通过“紧急状态”发挥了更加自由的、合法化的运用;罗斯福积极干预甚至控制立法,频繁使用否决权,几乎“扮演着议长的角色”国会作为立法机构一方面由于行政权力的增强,另一方面因为特定条件下的社会压力和民心所向,其独立性有所减弱。比如,在1933年到1943年之间国会通过的重大立法,几乎都不是国会创始的;最高法院的功能也因顺应时代要求和舆论氛围,更多地从客观现实需要而不是传统的“法理”出发来掣时行政权和立法权:在对联邦主义的诠释上、在处理联邦与州的关系时,开始更多地倾向于联邦政府。

——陈其《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事件和现象——以“罗斯福新政”为例》

材料二美国各级政府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在1900年大约为7%,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支出比例为3:1:6。1932年各级政府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7%,三级政府支出比例为3:2:5。新政扩大了政府在经济社会事务中的职能,政府收入相应扩大,1938年各级政府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0%,三级政府的支出比例为4:2:4。

其后的几十年中,政府职能不断扩大,联邦政府职能不断加强,到共和党总统里根执政的最后一年即1988年,美国政府收入和支出占GDP的比例分别达到34.8%和37.6%,三级政府的支出比例大致为6:2:2。其后政府收入和支出占GDP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3%-37%之间,三级政府支出比例大致为5:2.5:2.5。

——高世楫张军扩《罗斯福新政及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的国家权力结构和政府的职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认识这些变化?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创造文明财富的重大特征之一是它的共享性。通过交流和传播,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发明创造往往成为各族人民、乃至人类共享的财富。另一个特征是,从全球范围来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地区永远是施惠者;同样,也不会有一个地区永远处于受患者地位。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史实,加以论述(至少两个史实)。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人口流动是历史长河的缩影,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兴衰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容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第五次:清朝咸丰(1851-1864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客家人前四次南迁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五次迁徙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文化大革命,叉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减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移。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6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特点的不同。

 

查看答案

有位西方记者去采访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家里没人。邻居说:“加加林上天了。”记者说采访他的夫人也可以。邻居说:“他夫人排队买菜去了。”记者说:“没关系,我可以等。”邻居迟疑了一下说:“你最好还是去等加加林,他从天上回来可能还快一些。”这一笑话意在说明

A. 苏联航天科技的先进    B. 集权体制下民众的麻木与愚昧

C.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 两种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

 

查看答案

下表是苏联1930-1931年粮食产量和粮食出口量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幽了巨大贡献

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 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 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