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创造文明财富的重大特征之一是它的共享性。通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创造文明财富的重大特征之一是它的共享性。通过交流和传播,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发明创造往往成为各族人民、乃至人类共享的财富。另一个特征是,从全球范围来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地区永远是施惠者;同样,也不会有一个地区永远处于受患者地位。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史实,加以论述(至少两个史实)。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只要言之成理,则可酌情给分) 示例一: 主要观点:人类文明财富具有共享性;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促使欧洲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势力,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物种,通过新航路的开辟传入欧洲,并传播到亚洲,解决了粮食问题,改善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之,人类文明的交流和沟通,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示例二: 主要观点:历史上先进文明的施惠者和受惠者地位会发生转换。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工业文明和先进的政治制度对落后的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伴随着西方国家的侵略扩张,近代先进文明迅速传播到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使中国在阵痛中蜕变。当今中国的迅速崛起,对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人类文明在冲突和交融后,会促使世界秩序的重建。 【解析】评分要求: 评分标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采用整体评分法。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 -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 -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根据材料“人类创造文明财冨的重大特征之一是它的共享性...然而文明的交流却仍以它的自身惯性和自己的规则持续地进行着。”即可概括出中马克垚的主要观点人类文明财富具有共享性。根据材料“另一个特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地区永远是施惠者;同样,也不会有一个地区永远处于受惠者地位的”概括出马克垚的主要观点是历史上先进文明的施惠者和受惠者地位会发生转换。然后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史实说明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口流动是历史长河的缩影,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兴衰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容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第五次:清朝咸丰(1851-1864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客家人前四次南迁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五次迁徙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文化大革命,叉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减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移。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6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特点的不同。

 

查看答案

有位西方记者去采访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家里没人。邻居说:“加加林上天了。”记者说采访他的夫人也可以。邻居说:“他夫人排队买菜去了。”记者说:“没关系,我可以等。”邻居迟疑了一下说:“你最好还是去等加加林,他从天上回来可能还快一些。”这一笑话意在说明

A. 苏联航天科技的先进    B. 集权体制下民众的麻木与愚昧

C.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 两种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

 

查看答案

下表是苏联1930-1931年粮食产量和粮食出口量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幽了巨大贡献

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 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 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查看答案

苏联的经济发展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从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来看,图中H段相当于苏联的哪一段

 

查看答案

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城市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

A. 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    B.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有利于充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D. 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