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人口流动是历史长河的缩影,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兴衰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

人口流动是历史长河的缩影,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兴衰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容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第五次:清朝咸丰(1851-1864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客家人前四次南迁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五次迁徙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文化大革命,叉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减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移。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6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特点的不同。

 

(1)答案: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人地矛盾突出; 影响:为南方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利于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2)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朝闭关政策被打破;通商口岸的开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等动乱;列强贩卖华工出国。 (3)60年代:从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迁移到工业化程度低的地区(或从沿海发达地区迁到西部地区);因政治和军事的需要而迁徙;从城市迁移到农村;由政府主导进行。 改革开放后: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从农村迁移到城市);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迁徙;从中国迁移到国外;由市场主导,自由迁移。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五胡乱华影响……黄巢之乱”“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和所学知识可从政局和人地矛盾分析客家人前四次南迁的主要原因。第二小问影响:关于客家人南迁的影响可从劳动力、生产技术、经济重新南移、民族融合等方面分析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清朝咸丰(1851-1864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和联系所学知识可从鸦片战争的影响、交通运输发展、世界市场等方面分析第五次迁徙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史背景即可。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60年代人口流动的特点:根据材料 “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可知因政治和军事的需要而迁徙;“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可知流动方向主要是从沿海发达地区到西部内陆地区;根据材料“继续精减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可概括为从城市迁移到农村;由政府主导进行。关于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的特点:根据材料“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可归纳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中国迁移到国外;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适应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五胡乱华影响……黄巢之乱”“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 “建设大三线、小三线” “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关于古代北民南迁、近代中国人口外迁、现代中国人口流动等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整体分析:本题以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为切入点,设置了三个问题,时间跨度大,但考查内容相对简单,涉及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影响等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位西方记者去采访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家里没人。邻居说:“加加林上天了。”记者说采访他的夫人也可以。邻居说:“他夫人排队买菜去了。”记者说:“没关系,我可以等。”邻居迟疑了一下说:“你最好还是去等加加林,他从天上回来可能还快一些。”这一笑话意在说明

A. 苏联航天科技的先进    B. 集权体制下民众的麻木与愚昧

C.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 两种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

 

查看答案

下表是苏联1930-1931年粮食产量和粮食出口量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幽了巨大贡献

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 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 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查看答案

苏联的经济发展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从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来看,图中H段相当于苏联的哪一段

 

查看答案

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城市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

A. 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    B.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有利于充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D. 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

 

查看答案

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这一变化说明

A. 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    B. 科技革命影响社会结构的调整

C. 国家干预导致阶层成分多元化    D. 社会流动呈现出增强趋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