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

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据此,王阳明

A. 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    B. 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

C. 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    D. 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

 

A 【解析】 陆王心学把内心反省作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的信息,排除C;材料认为要发明本心,认为“千经万典……皆为我之所用”,并未体现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排除D。由材料“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揭示了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故选A。 点睛:王守仁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代徐州冶铁业计有“三十六冶……冶各百余人”;信州铅山等地铜铅矿作坊主人“常雇募集十余万人……得铜铅数千万斤”;韶州铅银锡等矿区“四方之人弃农……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从材料可以看出

A. 宋代各地手工业规模明显扩大    B. 宋代手工业内部分工更加明细

C. 宋代手工业保持世界先进地位    D. 宋代手工业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查看答案

《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这表明

A. 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

B. 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

C. 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

D. 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

 

查看答案

下表是秦始皇时期所任丞相的情况,此表反映了秦朝

姓名

籍贯

任相时间

位序

吕不韦

濮阳

庄襄王元年至始皇十年

昌平君

始皇元年至二十一年

隗壮

始皇二十一年至三十四年

王绾

始皇二十一年至三十四年

冯去疾

韩上党

始皇三十四年至始皇三十七年

李斯

楚上蔡

始皇三十四年至始皇三十七年

 

 

A. 注重实效和利益的功利主义    B. 以地域划分进行管理与统治

C. 丞相协助天子处理国家政务    D. 大事上存在明显的制度局限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法国的安全完全依赖她(美国)的保护。这种说法出自统舍的姿态,自动地把服从美国的权势视为当然。这就是所谓超乎国家的欧洲之理念,在这个构想下,法国就消失了。一个没有政治实体、没有经济动力、没有防卫能力的欧洲,因而在面对苏联集团时,注定成为那个自身有政策、经济和国防的强大的西方国家——美利坚合众国的附庸。

——基辛格《大外交》

材料三1964年1月27日,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法同时发布联合公报,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商定在3个月内任命大使。”法’国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摘自《中法关系大事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美苏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并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法建立外交关系的背景,并分析其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这从某一方面讲是好的,一个国家该要有一个凝固的中央。政治进步,政权自然集中,任何国家都走这条路。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地方官一天天没有地位,地方政治也一天天没有起色,全部归属到中央,这不是一好现象。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