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这从某一方面讲是好的,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这从某一方面讲是好的,一个国家该要有一个凝固的中央。政治进步,政权自然集中,任何国家都走这条路。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地方官一天天没有地位,地方政治也一天天没有起色,全部归属到中央,这不是一好现象。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示例一: 论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阐述: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大一统的局面的出现,封建经济发展,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由此可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示例二: 论题: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阐述:隋文帝时开始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进一步继承和完善。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特权阶层垄断官员的局面,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由此可见,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学生若从其他角度,如分封制度、监察制度等方面,或从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或科举制度走向僵化,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方面论述其不利于社会进步,言之有理皆可。) 【解析】根据“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这从某一方面讲是好的,一个国家该要有一个凝固的中央。政治进步,政权自然集中,任何国家都走这条路”得出论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论证可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的作用。根据“地方官一天天没有地位,地方政治也一天天没有起色,全部归属到中央,这不是一好现象”得出论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不利于社会进步,然后从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或科举制度走向僵化,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方面论述其不利于社会进步。无论哪个论题,论证时都要言之有理、史论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界爱国人士在抗日爱国思想支配下成立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作为民众自发的抗日领导组织。深刻认识到民族危在旦夕的东北民众与东北官兵,纷纷组织起“义勇军”、“自卫军”、“救国军”、“大刀会”等(统称为抗日义勇军),高举起抗日义旗,奋起自卫。其燎原之火使得工人、农民、商人、爱国知识分子、爱国富商乃至地主胡匪都参加到自发的抗日斗争中。据不完全统计,至1932年初,聚集的抵抗人数约50余万人,如果包含各阶层利用各种方式进行抗日斗争的则达百余万人。

——摘编自《从东北抗日义勇军兴衰看其斗争特点》

材料二在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各地工农群众的声援下,不到两年时间,中共满洲省委在东满、南满、吉东、北满等地创建了十几支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东北迅速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为骨干的人民革命军。至1933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各地游击队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力量。到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10个军、1个独立师,共3万余人,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北满三大游击区,在南起长白山,北抵小兴安岭,东起乌苏里江,西至辽河东岸的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搞编自《抗战时期中共对东北的经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北抗日义勇军兴起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北抗日形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中国人民在东北坚持抗战的意义。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西欧)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为了摆脱“卒子”的地位,二战后西欧

A. 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 接受马歇尔计划

C. 签署《关税贸易总协定》    D. 成立欧洲共同体

 

查看答案

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该演进历程反映了

A. 四国关系变化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趋势

B. 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

C. 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

D. 美苏争霸左右着亚太地区政治格局走向

 

查看答案

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合计投资项目约20125个,投资额约110.34亿美元,年平均项目3354个,金额18.39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 两岸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停火.    B. 两岸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C. 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    D.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达成

 

查看答案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与印度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这些外交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    B. 打破西方封锁拓展外交空间

C. 消除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D. 推动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