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荀子《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

荀子《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据材料可知是荀子的

A. 天人相分的思想    B. 天行有常的思想

C. 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D. 唯心主义的思想

 

B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自然界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即“天行有常”,故选B;荀子从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规律性出发,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认为“天”与“人”是两个互相独立的个体,都具有客观运行的规律,但无法互相干涉,排除A;荀子主张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提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的控制、发行、征服自然的思想,是为“制天命而用之”,排除C;荀子的思想属于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排除D。 点睛:荀子生活在战国晚期,是早期儒学的集大成者。当时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百家争鸣走向思想一统,体现在荀子思想糅合儒道法的思想;作为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的杰出代表,荀子的思想又和生产力的发展相关。而儒家思想自身发展而言,荀子的儒家思想又由新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如荀子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掌握礼,而此礼指封建统治秩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钱泳(1759—1844)在《履园丛话》提到“大凡种田者,必需亲自力作,方能有济,若雇工种田,不如不种,即主人明察,指使得宜,亦不可也。盖农之一事,算尽锱铢。每田一亩,丰收年岁不过收米一二石不等,试思佣人工食用度,而加之以钱漕差徭诸费,计每亩所值已去其半,余者无几。”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

A. 雇工种田成为普遍现象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农民雇工种田,自身转投商业    D. 农业经营仍以农民自耕为主

 

查看答案

商周青铜器主要是纹饰多样的礼器和兵器,对此历史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当时兵器只有青铜兵器    B. 商周时不存在青铜农具

C. 用以沟通人与神的世界    D. 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三省合一办公场所“政事堂”(后来改为“中书门下”)的出现明显与“三省制”之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出现

A. 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 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C. 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    D. 囊括了三省的主要职权

 

查看答案

《诗经》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栋梁)。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这则材料最能说明西周

A. 实行分封制巩固统治    B. 实行宗法制维护政治体系

C. 分封制与宗法制并行    D. 通过宗法制实现权力集中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曾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用在与时进化。”

——(《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如何认识孔子学说的地位?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其意图。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史实扼要论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