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D.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D 【解析】 试题分析:解题时紧扣题干中时间信息,即“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而“焚书坑儒”是秦朝秦始皇时期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的文化政策,“崇儒尚佛,兼收并蓄”出现在唐朝,ABC均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故排除之;题干中公元前6一前3世纪是春秋战国时期,应该是诸子并立,“百家争鸣”,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 【名师点晴】“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

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查看答案

《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

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

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

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

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

 

查看答案

“今上下之接,无子父之泽,而欲以行义禁下,则交必有郄隔阂矣。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以下关于韩非子这一言论的评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抨击了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

B.君臣关系就像父子那样亲密无间

C.不能仅靠情感和榜样来确立等级关系

D.认为孔子主张的“仁”是虚假的靠不住的

 

查看答案

“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语句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

A主张“尚贤”“节俭”的墨家思想

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国家政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