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变化,反映了其经济的走向。根据下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变化,反映了其经济的走向。根据下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1895年

1913年

增长

货物性质

中国进口

1.7亿

5.7亿

3.3倍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l5%

中国出口

0.28亿

1.66亿

8倍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B.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C.中国进口商品主要来自美国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图表,获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表信息,中国进口数远远高于出口数,这说明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逆差状态;再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性质来看,出口的多为原材料,进口的多为生活消费品。综上可以看出,中国沦为了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成为了西方资本主义的附庸,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逆差状态,A项错误;C项结论仅从表格信息无法得出,排除;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1895—1913年时期是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时期,而不是“黄金时期”,排除。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被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被动·概况 【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①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外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冲击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②中国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③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出现的第一批近代企业,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封建经济瓦解的过程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出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查看答案

宋代是我国古代发行货币最多的朝代之一,但宋代也是历史上一个经常闹“钱荒”(一种铜币短缺现象)的朝代。据《宋史》记载,“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宋代的“钱荒”现象(    

A.说明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说明国家财政困难

C.表明传统货币政策急需改革         D.说明国家经济管理制度混乱

 

查看答案

《盐铁论》载:“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尉,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由此可见“铸铁官营”的弊端在于(    

A.管理僵化,造成官吏腐败           B.价格昂贵,加重农民负担

C.产品低劣,影响农业生产           D.原料匮乏,市场供应不足

 

查看答案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 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查看答案

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C.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