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十年探索后期、文革前夕的中国面临对内探索遭遇曲折、经济困难,对外国际关系紧张的局...

十年探索后期、文革前夕的中国面临对内探索遭遇曲折、经济困难,对外国际关系紧张的局面,1964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中共中央召开北京工作会议,毛泽东要求全党把三线建设当作很重要、很紧迫的战略任务来看待,他表示:“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要搞第三线基地,只有那么多钱呀,攀枝花搞不起来,我睡不着觉。你们不搞攀枝花,我骑毛驴去那里开会;没有钱,拿我稿费去搞。”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   

A.解决建设中经济结构方面的矛盾         B.中央决心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C.“联美制苏”的战略考虑               D.国民经济建设重点立足于战备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建国初期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的目的不是解决建设中经济结构方面的矛盾,不能选A,也不是中央决心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而是备战备荒为人民的考虑,是准备打仗的产物,不能选B、D。当时同美国仍然有矛盾,也不存在“联美制苏”的战略,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国民经济建设重点立足于战备 【名师点睛】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当今的高考试题选项的区分度一般较小,备选项中的陷阱越来越多、越来越隐蔽。当剩下两个选项无法选择时,就要比较每一个选项之间的的关系了。因为目前现行的每一道选择题都是最佳选择题。例如,选项与选项之间是否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否是因果关系,是否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有的选项本身是否就和题意无关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按照这一西方学者的理论和逻辑中国历史如果也分成两部分,那么具有分水岭作用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查看答案

中国近代奇女子张幼仪在三岁那年(1903年)被迫缠脚三天,但最终在二哥“现在再也没人觉得缠脚好看了”的劝说下得以幸免。张幼仪的这一经历反映了(    )

A.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深入人心         B.社会习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C.男尊女卑的陋习被逐渐打破        D.中国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觉醒

 

查看答案

史学研究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错误的是(   

A

明朝实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政策

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

古希腊考古发现有一些笔迹相同的陶片

上刻有同一个人的名字

雅典民主容易出现民主滥用

C

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和日本

生产的白银合计38000吨;最终流人中国

的白银计7000吨或10000吨

中国商品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D

大抵徽俗,人十三(十分之三)在邑,十

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徽商重视买田置地,扩大再生产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两组镜头,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电视剧甲:渝州发生洪灾,皇帝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还有不合理之处,于是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略作修改。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电视剧乙:朝廷收到徐州府爆发洪灾的消息,皇帝命令工部尽快抢修溃决的堤防,并责成户部尽快调拨粮食运往灾区,根据皇帝之命写成的诏书,经皇帝确认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上述历史场景所反映的朝代分别可能是(

A.秦、明                  B.隋、元

C.唐、清                 D.宋、明

 

查看答案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谬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贪者,举以为收 (官奴婢)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年,宗宜贵多怒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于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吏捕商君……秦王车商君以,曰:“莫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请指出材料一中所谈到的商鞅变法中两个要措施,并谈谈它们对后世历史发展的大影晌

(2)据材料二,导致商鞅悲剧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