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俄外(黄遵宪)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以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

——《梁启超传》

材料二    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荒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行办理。朕实不胜紧急翘盼之至。

——《光绪大事汇鉴》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的认识。

 

(1)原因:改革家威望不足;变法过急,缺乏成效;用人不当;失去改革时机,导致政变发生。(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梁启超的认识:注重思想宣传,舆论鼓动;变法要迅速推行。(3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评析:一方面,梁启超的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迫切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热情。(2分)但另一方面,他没有看到变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如民族资本主经济薄弱,缺乏经济基础;也忽视了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难以贯彻实施;仅限于上层,忽视民众力量;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缺乏改革环境。在变法过程中,不讲策略,没有成熟的可行性方案要。(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问考查的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旨在考查归纳、概括,准确归因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信息“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得出改革家威望不足;根据“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得出变法过急;根据“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得出用人不当;根据“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得出失去改革时机。 (2)本问考查的是对梁启超思想主张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从注重宣传、变法要迅速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评析注意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得出合理性;根据“朕之权力实有未足”得出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根据“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得出缺乏改革环境;根据材料一“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材料二“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行办理”得出不讲策略。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缺乏经济基础、维新派力量弱小、忽视民众力量等。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问以“”作为切入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结合相关史实,重点注意从以下维度展开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概况及认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俄历1861年)3月5日,一个伟大的日子。解放宣言!我在中午前拿到了一份。阅读这份珍贵的法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

所有的路口都贴有长官发布告示,人们聚焦在它周围,一个人大声念,其他人静静听。......一个伙计一边念着声明,发现有个地方说,庄园农奴对他们的主人还要承担两年的义务,愤怒地大叫:“让这个文件见鬼去吧!两年?我绝不干!”其他人都默不作声。

(1)从材料看对“解放宣言”有两种态度?为什么会这样?

(2)“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对于这种赞誉,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德国宗教改革的故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     路德并未采取步骤把他的肯定命题(注:《九十五条论纲》)散布民间。他只邀请学者来辩论以及显要者来阐释,但别的人暗暗地把肯定命题译成德文并交给报界。不久它们便成了德意志人的话题......他(路德)形容自己像一个人黑夜在一间古老教尖塔上攀登盘旋的楼梯,在漆黑中他伸出手臂平衡自己,他的手抓到一条粗绳,立时钟声大响,使他大吃一惊。

——【美】罗伦培登《这是我的立场--马丁·路德传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路德想要“平衡自己”,却“立时钟声大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源于德国的社会条件。

 

查看答案

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 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 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 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 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查看答案

史学界有人评价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是“跪着向封建制度造反”,主要是因为康有为借助该书(    

A.考证儒家经黄典的真伪        B.公开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C.宣传西方的政治学说          D.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查看答案

“谁识书生能救国,晚清人物属康梁。”这句话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    

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

C.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