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下一组材料是古代思想家关于“君”、“民”关系的言论汇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下一组材料是古代思想家关于“君”、“民”关系的言论汇编:

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 “民为君之本。”(《谷梁传•桓公十四年》)

②“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 “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清唐甄《潜书•明鉴》)

③“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荀子•哀公》)“民乏财用,不亡何待?”(《国语•楚语上》)

④“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

⑤(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材料二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阅后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悠久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根据材料一简述该理念的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2)材料二中唐太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3)材料一、材料二对你有何启示?

 

(1)“以民为本”(或答“民本”思想)。 它包含的主要内容有:①重民(认识民众是立国的根本);②爱民(关心民众的劳苦);③养民(不要过度掠夺民 众);④从民(根据民意任用贤人);⑤信民(取信于民)。(只要求意思类同,答对其中3点即得6分) (2)为君主者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至国危君亡。(3分) (3)要以民为本;要诚信为本;要从实际出发办事。(每点2分,只要任答其中两点或其它启示,合理即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所谓的“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悠久历史传统中的理念”其实就是儒家主张的民本思想。儒家学派中对民本思想最推崇的就是孟子,因此我们在描述这一思想的时候联系孟子的思想主张来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唐太宗的话是着重体现民本思想的一段话,他强调君主应该体恤民情,不可好大喜功,要以民为本。如果不以民为本,会给他的统治带来影响,这也是孟子思想的核心观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是一道比较开放的问题,需要学生从材料中总结,得出相应的结论。所谓的启示要围绕着材料来谈,着重强调对民本思想的认识。在提出时要注意言之有物,有理有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民本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教育发展的特点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太学生数量示意图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在1338年的佛罗伦萨9万人口中,约有8000一10000名男女学童在“俗语学校”就读。这些儿童在识字教育后,大部分男孩开始学习商业算术……此类教育很适合意大利城市商业社会的需要,实用和职业性是其显著特色。……少部分学生进入“拉丁学校”学习。1 5世纪随着人文主义运动的发展拉丁学校教育内容发生革命性变化一人文主义者把他们的理想贯彻到教育实践中。……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世俗教育,教育目的不在于增加人们的宗教知识,而是注重培养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人文主义教育是“自由教育”,而非职业教育,它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贵族教育,真正能享受人文主义教育的是那些君主、显贵和富裕市民的子女。

——《欧洲文艺复兴史》

(1)依据材料·指出西汉太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兴起与发展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指出14-16世纪意大利教育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第2卷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

(2) 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文化方面说明宋朝“造极”的表现。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大分岔: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

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查看答案

韩非子认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中央集权思想  B.符合现代法治理念

C.加强地方行政管理  D.服务君主专制统治

 

查看答案

美国学者彭慕兰认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该时期东西方历史背离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B.西方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美洲新大陆的开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