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阶层?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5分)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4分)

 

(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原因:政治: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5分) (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4分) (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启蒙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媒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及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料“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中可以得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原因”, 要从这一时期中国政治、 经济及文化方面的时代特征入手加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中可以得出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第二小问要立足材料信息,从办报主体、数量、地区、影响等方面多角度归纳特点,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从宣扬思想、 推动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及推动文化出版业繁荣等角度归纳分析。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戊戌变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当今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欧洲各国有共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的不同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上长期不断的相互战争一直是它们的负担。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后,许多人终于感觉激烈冲突的代价太大了,战争不再对任何国家有益。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惑力。

——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下卷

材料二 1967年,欧共体正式成立。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12国结成欧洲经济政治联盟。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除极少数成员国外大多数国家的“欧洲公民”开始使用欧元,并在6个月后彻底放弃本国货币。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3分)

(2)材料二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哪些主要特点?(2分)

(3)欧盟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两大趋势?你认为欧洲一体化有什么积极意义?(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税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

——摘编自《苏联这面镜子》

材料二: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

——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4分)

(3)材料一、三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奠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从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

——摘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里根当选之后(1981年),雄心勃勃,表示要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来一番“引人注目的改变”。

——摘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思想?(2分)

(2)与上述思想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指出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4分)

(3)材料三中,里根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引人注目的改变”?“引人注目的改变”主要指的是什么?这一“改变”之后各国逐渐发展出什么经济?(6分)

 

查看答案

中国为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趋势而采取的主要措施不包括(    

A.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D.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日起,全球化进程已经开始了;导致全球化进程开始的根本原因是   

A.政治因素         B.宗教因素         C.经济因素         D.技术因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