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若视其国”、“若视其家”、“若视其身”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材料的含大意是:对待别的国、家、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国、家、人一样,体现出一种普遍的无等级差别的爱,这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其余ACD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的“兼爱”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此言论说明荀子(                                                            

A.重视礼义教化        B.强调严刑峻法       

C.主张王霸并用        D.提倡上善若水

 

查看答案

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上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查看答案

著名学者徐复观先生曾说:“在世界古代文化各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那样的亲和关系。”下列材料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A.“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

B.“数置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C.“天与人不相胜也”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查看答案

(16分)不同时期的历史教育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与历史观念。阅读下表中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以来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材料

序号

名称

颁行

时间

基本内容(摘要整理)

材料一

《奏定中学堂章程》

1903年

国史“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

外国史当“示以今日西方东侵危局”“注意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材料二

《中学校课程标准》

1913年

侧重“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本国历史授以历代政治文化递演之现象与重要事迹”。

材料三

《高级中学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大纲(草案)》

1956年

“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必然死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向共产主义迈进的苏联是人类解放道路上的灯塔”“美国是战后世界上新的反动的侵略的中心”。

材料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003年

“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国史教学的核心宗旨。归纳当时外国史教学中注重培养什么意识?结合背景说明当时强调培养这种意识的主要原因。(8分)

(2)材料二特别注重对“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的学习,其教育意义何在?结合民国初年史实对哪些思想政治运动产生了影响。(4分)

(3)材料三与材料四在世界史教学的目标上有何差异?结合中国当时的外部环境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4分)

 

查看答案

(12分)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了梦想的民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梦想不灭,希望永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注:约成书于汉代)

材料二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孙中山文集》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在考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时,认识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方针,制定发展战略。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来华访问,在一次谈话中,邓小平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小康战略”。小康战略是不断充实和发展的,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认“温饱(到1990)—小康(到2000)—基本现代化(到2050)”的三步走战略。

——何爱国《重探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演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产生“中国梦”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康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