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分)不同时期的历史教育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与历史观念。阅读下表中的材料,结...

(16分)不同时期的历史教育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与历史观念。阅读下表中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以来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材料

序号

名称

颁行

时间

基本内容(摘要整理)

材料一

《奏定中学堂章程》

1903年

国史“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

外国史当“示以今日西方东侵危局”“注意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材料二

《中学校课程标准》

1913年

侧重“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本国历史授以历代政治文化递演之现象与重要事迹”。

材料三

《高级中学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大纲(草案)》

1956年

“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必然死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向共产主义迈进的苏联是人类解放道路上的灯塔”“美国是战后世界上新的反动的侵略的中心”。

材料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003年

“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国史教学的核心宗旨。归纳当时外国史教学中注重培养什么意识?结合背景说明当时强调培养这种意识的主要原因。(8分)

(2)材料二特别注重对“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的学习,其教育意义何在?结合民国初年史实对哪些思想政治运动产生了影响。(4分)

(3)材料三与材料四在世界史教学的目标上有何差异?结合中国当时的外部环境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4分)

 

(1)宗旨:强调忠君尚贤。(2分) 意识:民族危机与自强意识。(2分) 原因:外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或答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等)(2分); 内因: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或者答封建思想影响)。(2分) (2)意义:培养学生民主共和的价值观,促进青年一代思想解放。(2分) 影响: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2分) (3)差异:材料3:强调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对抗,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1分); 材料4:强调全人类的和谐发展与文明交流,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世界意识。(1分) 原因:1956年,世界处于两极格局对峙中,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1分); 2003年,两极格局已经解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速。(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概况主要宗旨。关键词“历代帝王之大事”、“本朝列圣之善政”、“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可见国史教学注重洗脑,强调忠君之事。外国史教学中的关键词“西方东侵危局”(危机)“ 振发国民之志气”(自强,振奋)。答原因注意时间1903年,1901《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2)材料二注意时间是1913年,中华民国已成立,在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上进行改革,清除旧教育德残余,重视国民教育,注重政治体制的教育,以巩固共和国。这种教育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又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培养了人才。 (3)学生要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要熟悉新中国成立后的阶段特征。1956年所处的的时代,国内阶级改造刚刚完成,国际上,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势必影响史学上的学术研究带有强烈的斗争色彩。2003年已到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史学教学造成更大影响,逐渐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更加开放和前沿。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教育;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了梦想的民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梦想不灭,希望永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注:约成书于汉代)

材料二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孙中山文集》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在考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时,认识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方针,制定发展战略。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来华访问,在一次谈话中,邓小平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小康战略”。小康战略是不断充实和发展的,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认“温饱(到1990)—小康(到2000)—基本现代化(到2050)”的三步走战略。

——何爱国《重探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演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产生“中国梦”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康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3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路德的宗教改革学说不同于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关键在于,路德认为灵魂获救完全是信徒个人的事,而中世纪的理论则认为灵魂获救需借助中介人或代祷者。

——李平晔《人的发现》

材料二 梁启超在引进、介绍近代资本主义价值、道德观念时,总是与国家紧紧连在一起,“欲使吾国之国权与他国之国权平等,必先使吾国中人人固有之权皆平等,必先使吾国民在我国所享有之权利相平等”。

——梁启超《新民说》

材料三 五四运动前,国民性改造的思想家普遍摆脱了民族主义情绪的纠葛,把国民性改造运动推向全新的“立人”阶段,如胡适说:“争你们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1)概括材料二中梁启超的主要观点,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重大史实,分析该观点产生的背景。(6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和胡适对人的关注分别摆脱了什么因素的束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文主义的追求有什么共同点?(6分)

 

查看答案

“在这部作品中,贯穿全曲的是贝多芬理想化了的英雄形象,音乐在充满矛盾冲突的发展中体现了这些英雄人物在为自己的革命目标斗争中的豪迈、自信、英勇,他们的牺牲在人们心中所引起的沉痛哀悼,以及他们胜利凯旋时的壮丽情景:”材料所体现出的“这部作品”的艺术特点是(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某种绘画流派的特征是“选择严肃的题材,注重塑造性与完整性,强调理性而忽略感性,强调素描而忽视色彩。”下列作品属于这一流派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在《午后之死》《老人与海》等作品中,作者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从中可见作者认为文学应该(  

A.揭露社会黑暗并对之进行深入剖析和批判

B.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彻底检视社会

C.以嘲讽的态度展示对社会的批判和不满 

D.在表现社会实现中寓含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