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2分)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了梦想的民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

(12分)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了梦想的民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梦想不灭,希望永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注:约成书于汉代)

材料二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孙中山文集》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在考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时,认识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方针,制定发展战略。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来华访问,在一次谈话中,邓小平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小康战略”。小康战略是不断充实和发展的,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认“温饱(到1990)—小康(到2000)—基本现代化(到2050)”的三步走战略。

——何爱国《重探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演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产生“中国梦”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康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3分)

 

(1)中国古代梦想:建立一个天下为公、各得其所、和谐共生的大同社会。(2分)原因:小农经济初步成长;封建国家大一统局面基本形成;儒学主张日益成为社会共识。(4分)(任答2点即可) (2)推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国家的独立是个人自由人权的前提;革命的同时进行经济社会改革。(3分) (3)时代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吸取历史教训,进行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任答3点即可) (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要精读材料。关键词“天下为公”“ 皆有所养”“ 不必藏于己”“ 不必为己” “外户而不闭”等,可以得出结论。天下为公、人人平等、不自私自利、有食同吃等。答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政治、经济、文化几大方面。 (2)此问主要考查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核心观点,找关键词很重要。“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即反对封建专制,建立共和国。“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即国家自由了个人才可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即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并举。 (3)答背景题要结合教材知识。熟练掌握改革开放的发展脉络。注意时间1979年、1987年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了伟大转折,从此进入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战略。1987年十三大召开,改革开放已有近十年的经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如火如荼,农村乡镇企业的崛起。这种背景下,“小康”战略丰富和完善。 考点:古代政治思想·忠君教育·大同社会理想;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民权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改革开放·“小康”战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路德的宗教改革学说不同于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关键在于,路德认为灵魂获救完全是信徒个人的事,而中世纪的理论则认为灵魂获救需借助中介人或代祷者。

——李平晔《人的发现》

材料二 梁启超在引进、介绍近代资本主义价值、道德观念时,总是与国家紧紧连在一起,“欲使吾国之国权与他国之国权平等,必先使吾国中人人固有之权皆平等,必先使吾国民在我国所享有之权利相平等”。

——梁启超《新民说》

材料三 五四运动前,国民性改造的思想家普遍摆脱了民族主义情绪的纠葛,把国民性改造运动推向全新的“立人”阶段,如胡适说:“争你们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1)概括材料二中梁启超的主要观点,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重大史实,分析该观点产生的背景。(6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和胡适对人的关注分别摆脱了什么因素的束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文主义的追求有什么共同点?(6分)

 

查看答案

“在这部作品中,贯穿全曲的是贝多芬理想化了的英雄形象,音乐在充满矛盾冲突的发展中体现了这些英雄人物在为自己的革命目标斗争中的豪迈、自信、英勇,他们的牺牲在人们心中所引起的沉痛哀悼,以及他们胜利凯旋时的壮丽情景:”材料所体现出的“这部作品”的艺术特点是(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某种绘画流派的特征是“选择严肃的题材,注重塑造性与完整性,强调理性而忽略感性,强调素描而忽视色彩。”下列作品属于这一流派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在《午后之死》《老人与海》等作品中,作者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从中可见作者认为文学应该(  

A.揭露社会黑暗并对之进行深入剖析和批判

B.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彻底检视社会

C.以嘲讽的态度展示对社会的批判和不满 

D.在表现社会实现中寓含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查看答案

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是一首并非直接表现爱情的曾被列为靡靡之音的禁歌《乡恋》解禁的日子。当时,晚会现场设置了4部观众点播电话,越来越多的点播条都是要求李谷一演唱《乡恋》的。《乡恋》的解禁表明(  

A.流行音乐已成为音乐发展的主流  

B.中国人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C.文学艺术仍受左倾思想的束缚    

D.大众传媒对政府决策起决定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