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永远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永远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英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英国政府不能漠视中国人民的政府已有效地控制了中国大陆这一事实,英国在华实际利益超过了任何其他西方国家,……12月以后,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三个英联邦成员国接连宣布承认新中国,英国迫于形势压力,终于在1950年1月6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郑启荣、孙洁琬《试论1945——1954年英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材料二  1948年5月,斯大林对即将派往中国解放区的苏联专家小组组长说:“我们当然要向新中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我们两国沿着相同的道路前进,那么,就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是有保障的。因此,对于援助中国共产党人我们不能吝惜自己的努力。”

——伍修权《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

材料三 冷战结束,制造出观察家称之为“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美国比十年前更占优势,可是够讽刺的是,权力也更加分散。因此,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际上也减弱了。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外交》

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承认新中国的主要原因。(3分)

(2)材料二表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是什么?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3)材料三表明,基辛格认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实际呈现什么特点?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6分)

 

(1)原因:国内舆论的压力;英国在华利益的驱使;英联邦出现分裂趋势的威胁。(3分) (2)态度:对中国革命采取支持态度。(1分)原因:美苏冷战开始,蒋介石采取亲美政策,中共获胜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壮大。(3分) (3)特点:呈现“一超多强局面”(或多极化趋势加强)。(2分) 原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成立,实力增强;日本极力“争常”;俄罗斯国际地位改善;中国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欧日俄中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任答4点,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英国在华实际利益超过了任何其他西方国家”“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三个英联邦成员国接连宣布承认新中国”“英国迫于形势压力”的文字信息进行概括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我们当然要向新中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对于援助中国共产党人我们不能吝惜自己的努力。”信息来概括苏联对中国态度;第二小问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局势以及国内政局变化来回答原因。第(3)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并结合苏联解体后国际局势特点来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出现从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强大等角度综合分析世界格局多极化出现原因。 考点:现代中国外交•新华中国初期外交•苏联、英国同中国关系;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多极化趋势加强•多极化趋势加强特点和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梦想”,代表着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景。古今中外,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以“新年的梦想”为题,发表了142人的答案。 在这各色的梦里,20多位大学教授、著作家等梦想未来的中国是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废除了私有制度、实现了大同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暨南大学教授张相时梦想整个的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实现了空前的团结,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精诚合作。94 岁高龄的马相伯梦想“未来的中国,既非苏俄式的一党专政,也非美国式的两党更替,乃民治的国家,法治的国家”。著名金融人士章乃器说:“像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民族,决不怕没出路……会有一天走上了光明大道。”

­——1933年的新年故事:一个时代的“新年梦想”

材料二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材料三    美国历史上的大事年表(节选)

1787年  制定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1861年  因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爆发了内战

1879年  爱迪生发明了碳丝灯泡,结束了人类的“黑暗时代”

1933年  罗斯福新政避免了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的一场大危机

1947年  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1933年这些知识分子在“新年梦想”中的主要愿望(不得照抄原文),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新年梦想”?(9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95年至1949年间,为实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梦想,“爱国主义者”所作的努力(要求指出主要阶层的指导思想与主要实践活动)。(9分)

(3)美利坚民族是一个有梦的民族,美国是一个因梦想而强大的国家。依据材料三概述在我国和平崛起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可以从美国借鉴哪些历史经验?(4分)

 

查看答案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开元、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意为“士林中最显贵的出身”),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

材料二  说到科举,人们总要提起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话。……与李世民这句名言很相似,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也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英才,其术莫善于此。”一“入彀”,一“牢笼”、“驱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三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两者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

(2)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5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千秋功过话科举”为主题进行论证。(8分)(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查看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杜鲁门主义                   B.欧共体

C.北约组织                     D.德国统一

 

查看答案

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特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社会制度

B.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C.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查看答案

1971年,中国向世界公布了一份“公告”,其中有一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在历史的进程中,这一“适当时间”定格在

A.1971年          B.1972年          C.1978年          D.1979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