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梦想”,代表着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景。古今中外,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一个...

“梦想”,代表着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景。古今中外,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以“新年的梦想”为题,发表了142人的答案。 在这各色的梦里,20多位大学教授、著作家等梦想未来的中国是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废除了私有制度、实现了大同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暨南大学教授张相时梦想整个的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实现了空前的团结,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精诚合作。94 岁高龄的马相伯梦想“未来的中国,既非苏俄式的一党专政,也非美国式的两党更替,乃民治的国家,法治的国家”。著名金融人士章乃器说:“像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民族,决不怕没出路……会有一天走上了光明大道。”

­——1933年的新年故事:一个时代的“新年梦想”

材料二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材料三    美国历史上的大事年表(节选)

1787年  制定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1861年  因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爆发了内战

1879年  爱迪生发明了碳丝灯泡,结束了人类的“黑暗时代”

1933年  罗斯福新政避免了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的一场大危机

1947年  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1933年这些知识分子在“新年梦想”中的主要愿望(不得照抄原文),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新年梦想”?(9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95年至1949年间,为实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梦想,“爱国主义者”所作的努力(要求指出主要阶层的指导思想与主要实践活动)。(9分)

(3)美利坚民族是一个有梦的民族,美国是一个因梦想而强大的国家。依据材料三概述在我国和平崛起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可以从美国借鉴哪些历史经验?(4分)

 

(1)梦想:实现社会主义;实现国共合作和民族团结;建立民主法治国家。(3分) 原因: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对知识分子影响的扩大;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对知识分子的启发;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怀念国共第一次合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对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和内战现状的不满;对民主与自由的追求。(任答3点即可,6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2) 时期 阶层 指导思想 实践活动 19世纪末 维新派 维新思想 戊戌变法 20世纪初 革命派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20世纪20至40年代 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说明:每点1分,共9分) (3)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重视科技进步,实行科技创新;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深化改革;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国际地位。(4分,任答2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没有阶级压迫、废除了私有制度、实现了大同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空前的团结,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精诚合作”“乃民治的国家,法治的国家”的信息进行概括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五四运动的背景从马克思主义传播、俄国十月革命、日本侵华以及独裁统治的角度思考作答。 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并结合所学从1895年至1949主要救亡活动,分成维新派、革命派个中国共产党等派别进行思考作答。第(3)问依据材料三中美国自建国以来主要活动并结合中国自身的实际从民主政治建设、国家统一、科技创新、经济改革以及参与国际事务等角度综合思考作答。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思想传播;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导思想;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戊戌变法;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民主共和•三民主义;当今世界格局所激化趋势•世界格局多级化•美国经济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开元、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意为“士林中最显贵的出身”),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

材料二  说到科举,人们总要提起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话。……与李世民这句名言很相似,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也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英才,其术莫善于此。”一“入彀”,一“牢笼”、“驱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三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两者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

(2)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5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千秋功过话科举”为主题进行论证。(8分)(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查看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杜鲁门主义                   B.欧共体

C.北约组织                     D.德国统一

 

查看答案

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特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社会制度

B.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C.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查看答案

1971年,中国向世界公布了一份“公告”,其中有一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在历史的进程中,这一“适当时间”定格在

A.1971年          B.1972年          C.1978年          D.1979年

 

查看答案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