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吕思勉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十六讲》中说:“凡事大祖的子孙,他都有收恤他的义务;这...

吕思勉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十六讲》中说:凡事大祖的子孙,他都有收恤他的义务;这许多人,也都有尊敬他的义务;那么,有了一个宗子,就把从始祖相传下来的人都团结不散,而且历久不敝了。这段话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嫡长子继承制      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的特点。所谓宗法制就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周王居于绝对的大宗地位。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最大的特点。题干材料正体现了这一特点,所以应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认识到)文明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从横滨港出发,前往欧美各国。使节团中包括49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总数的一半。为了支撑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考察了欧美12个国家,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政府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在日本乃至亚洲国家与西方世界交往的历史上,岩仓使节团的出访都可称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动。

──《大国崛起》解说

材料三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四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你怎样看待材料中“文明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 (4分)战争使俄国“学到今后对它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2分)

(2)从材料二看出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动力是什么?(2分)请结合维新的相关措施简要说明。(6分)

(3)依据材料三、四,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8分)

(4)转折点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的代名词,请在表3中标有英文字母A、B、C的空白处填空。(每空不得超过15个字,6分)

表1:19世纪俄日中的历史转折

改革人物

改革任务

历史地位

证据理由

亚历山大二世

A

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明治天皇

摆脱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

日本历史的转折点,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B

光绪帝

梁启超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C

 

查看答案

2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满分5 manfen5.com       

梭伦在改革前的辩论              

梭伦担任执政官准备改革前,许多贵族纷纷表示反对,梭伦不得不多次与其辩论;同时,社会上大量平民也表示了对改革的担忧。为此,梭伦说:“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摘编自《世界通史》

材料二

满分5 manfen5.com

商鞅舌战图

商鞅曾为推行变法而与秦国大臣进行辩论,其中甘龙、杜挚都向秦孝公进言,反对商鞅实行变法。甘龙说:“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杜挚说:“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迁都洛阳后)高祖(注:孝文帝)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

材料五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 ,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六 (王安石 )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1)雅典的部分贵族和平民为什么会反对或担忧改革?(2分)对此,梭伦的政治理念是什么?(2分)试举两例符合这一政治理念的改革措施。(2分)

(2)甘龙、杜挚等人反对变法的主要原因何在?(2分)变法能顺利推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材料三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2分)

(3)高祖(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4分)

(4)根据材料五、六,分析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6分)

(5)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怎样的态度?(2分)

 

查看答案

19世纪下半期东亚的日本和中国先后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结果一成一败。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下列关于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处理这个难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大大减轻了阻力

B.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大大减轻了阻力

C.两国都是利用皇帝的绝对权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化解阻力的

D.两国都通过思想宣传,积极发动社会民众参与,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查看答案

19世纪下半期东亚的日本和中国先后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结果一成一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A.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      B. 民族危机的加剧

C.统治者的的大力倡导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查看答案

戊戌变法将使大小官员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这是因为变法规定

A.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    B. 提倡投资设厂  

C. 废除八股取士        D. 撤并闲散衙门、冗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