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斯大林曾经表示:“战时,要保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斯大林曾经表示:“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住会使同盟国分裂。”

材料2:美国政府攻击共产主义,认为它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在任何地方发生的每一变动中,我们总能看到有‘莫斯科共产主义’在插手”。

材料3: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后曾一再声称:“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都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材料4:战后初期苏联努力构建周边安全带,在东欧形成了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同时竭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共同敌人”指的是什么?

2.材料2反映了美、苏关系的什么特点?

3.材料3、4反映了美、苏的什么矛盾?

 

1.法西斯势力。 2.美国攻击共产主义,反对苏联共产主义势力在世界扩大影响。美苏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方面矛盾尖锐。 3.在世界战略上相互对立,美国力图称霸世界,苏联也在扩大自己的势力,苏联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障碍。 【解析】 1.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材料一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所说的一段话,又是在二战这个特殊的时期,二战中苏德战场是主要战场,“共同敌人”就当然指的是法西斯势力。 考点:两极格局的形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45年2月,莫洛托夫向哈里曼递交一份“斯大林元帅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政治条件草案”。经罗斯福和斯大林修改后,即成为邀请丘吉尔共同签字的协定文本。其条件为:对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库页岛南部及邻近的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材料2:苏联本身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其以武力协助中国达成在日本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国际条约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2,美国要求苏联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有没有达到?其最终目的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二战后期美苏等国的外交活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苏联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及美国的15%……但美国人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二 我们所想到的是日本人以武士道的精神拼命抵抗,到死方休……要一个人一个人地消灭日本人的抵抗,一寸土地一寸土地地征服那个国家,很可能要丧失100万美国人和50万英国人的生命。——W.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6题

材料三 广岛早上9时14分还是生机勃勃拥有344000人口,到了9时16分就损失了60175人。死的死,失踪的失踪。四平方英里的城市文明,化为乌有……8月9日又再干一次,又毁灭了第二个目标城市(长崎)的35000千人。——W.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第2题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中关于战胜日本决定性因素的观点。(要求: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结合史实简单评析你所列的观点。

 

查看答案

材料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不屈不挠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决不能再扰乱世界的和平……我们相信:经由所有一切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的密切而继续的合作,以防止侵略并消除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的战争原因,都是必要的. --<雅尔塔会议公告>

材料二  (在雅尔塔会议上)三国主要是苏美两国背着中国政府签订的秘密协定,同意苏联提出的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维持外蒙古的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

回答:

1.根据材料一,雅尔塔会议公告重点强调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你对雅尔塔会议又有何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从摇篮到坟墓”——某西方国家的福利体系

养老金:

65岁以上的瑞典公民享受养老金,金额以其一生收入的多少和纳税情况评算。养老金的来源则由雇主和雇员各支付一半。

父母保险及儿童护理:

产妇休产假可领取产假补贴,孩子入托费90%由国家负担,16周岁前可领取儿童补贴。

医疗保险:

瑞典公民都享受公费医疗,超出规定金额部分可享受50%~90%补贴。

失业补贴:瑞典失业者都可以领取失业救济,金额为原工资的75%。

材料2:主要西方国家社会保险开支占国家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有何特点?

(2)从材料2看,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是建立在怎样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3)“福利国家”建成后有人宣称:“为每日的面包而斗争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也有人认为:“高福利和经济增长势不两立。”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福利国家”的看法。

 

查看答案

近代开埠以来,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渗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变化和时尚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2: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材料3:到民国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人们在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发生变化,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民国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

请回答:

(1)在对待电灯、自来水问题上,上海人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

(2)材料2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象?相对于材料1,这些新气象出现的原因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2、3简述中国社会中又生成的新观念。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