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从摇篮到坟墓”——某西方国家的福利体系 养老金: 6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从摇篮到坟墓”——某西方国家的福利体系

养老金:

65岁以上的瑞典公民享受养老金,金额以其一生收入的多少和纳税情况评算。养老金的来源则由雇主和雇员各支付一半。

父母保险及儿童护理:

产妇休产假可领取产假补贴,孩子入托费90%由国家负担,16周岁前可领取儿童补贴。

医疗保险:

瑞典公民都享受公费医疗,超出规定金额部分可享受50%~90%补贴。

失业补贴:瑞典失业者都可以领取失业救济,金额为原工资的75%。

材料2:主要西方国家社会保险开支占国家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有何特点?

(2)从材料2看,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是建立在怎样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3)“福利国家”建成后有人宣称:“为每日的面包而斗争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也有人认为:“高福利和经济增长势不两立。”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福利国家”的看法。

 

(1)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2)高财政支出。 (3)缓解了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险解决了温饱问题;财政支出扩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材料1福利上涉及养老金、医疗保险、父母保险及儿童护理和失业保险,说明福利涉及社会各阶层和各方面,覆盖面广;而从经济状况来看,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第(2)问,材料2反映主要西方国家社会保险开支占国家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说明是在财政支出的经济基础上。第(3)问,考查对福利国家的客观全面分析与认识,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助长了惰性,增加了财政支出,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考点:福利国家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开埠以来,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渗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变化和时尚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2: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材料3:到民国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人们在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发生变化,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民国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

请回答:

(1)在对待电灯、自来水问题上,上海人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

(2)材料2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象?相对于材料1,这些新气象出现的原因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2、3简述中国社会中又生成的新观念。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查看答案

历史名人的一举一动往往透露出一个时代的信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2:蔡元培的三次婚姻

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年病逝);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

第三次婚姻:1923年,迎娶周峻;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近代中国男装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服饰西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2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婚俗的变迁过程。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阅读下列简表:《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摘要 

序号

提问人

籍贯

提问内容

回答要点

27

某君

广州

请问照相新法。

详细介绍

43

某君

烟台

西人饮苦酒(啤酒),言能补身,不知用何料何法制成,能否多饮?

发表专文详细介绍

83

友人

金华

西国如何治疗烧伤、烫伤?

介绍具体方法

135

友人

上海

美国近有人以电线传声,数十里之远能闻知何人言语,此事甚奇而不可解,何理?中国人能造否?

传声电器,新发明不久之新法,介绍原理。

 材料二 (四幅图片)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 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采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晚清到民国初年生活习俗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不得摘抄原文)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查看答案

现在城镇街头、广场闲暇时有很多人在跳迪斯科,连老太太也加入,这反映了(  )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A.迪斯科适合小脚老太太

B.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

C.人们社交礼仪变化

D.人民文化生活丰富

 

查看答案

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新变化的是(  )

A.粮、棉、油统购统销

B.温饱问题获得解决

C.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D.城镇“安居工程”启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