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经济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

(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 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

215(南方)

1167.7

3.85

90%

隋 唐

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

6.42

90%

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四: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4分) 

(2)据材料二联系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3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理解。(1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

 

(1)发展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4分)(答四点即可) (2)表现:市场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海外贸易更加兴盛;都市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3分) 理【解析】 没有实现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1分) (3)社会现象: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 2 分) 影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1 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从总产量、人均占有量、耕地面积等方面分析(2)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可以从活动的时间、空间的限制突破;政府的调控;交易场所扩大农村集镇兴盛;外贸海外贸易更加兴盛,交通运输港口城市繁荣;货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等方面加以考虑。第二问可以从生产方式的改变角度加以分析。(3)材料三主要是体现了政府加大对商业的盘剥,致使材料四中商人把资本转移到土地中去。影响可以从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7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6分),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4分)

 

查看答案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查看答案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中国改革被称之为“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30多年的实践,我们获得了三大马克思主义新觉醒。中国共产党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和创造,归根到底,都是同这三大新觉醒分不开的。这里的“新觉醒”是指

①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毛泽东思想     ③邓小平理论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⑤科学发展观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思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A.民本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