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CuSO4和Cu(NO3)2是自然界中重要的铜盐。回答下列问题: (1)CuSO...

CuSO4Cu(NO3)2是自然界中重要的铜盐。回答下列问题:

(1)CuSO4Cu(NO3)2中阳离子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SON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

(2)往Cu(NO3)2溶液中通入足量NH3能生成配合物[Cu(NH3)4] (NO3)2。其中NO3-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___[Cu(NH3)4]NO3)2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除了极性共价键外,还有_________

(3)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KCN能生成配离子[Cu(CN)4]2-,CN-中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是_________ lmol CN-中含有的π键的数目为_________。与CN-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有___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

(4)CuSO4的熔点为560°C,,Cu(NO3)2的溶点为115°C,CuSO4溶点更高的原因是_________

(5)利用CuSO4NaOH制备的Cu(OH)2检验醛基时,生成红色的Cu2O ,其晶胞结构如图所示。

该晶胞原子坐标参数A为(0,0,0);B为(1,0,0) ;C为()。则D原子的坐标参数为_________,它代表_________原子(填元素符号)。

②已知金属铜的堆积方式是面心立方最密堆积,则晶体中铜原子的配位数是_________,该晶胞中Cu原子的空间利用率是_________

 

[Ar]3d9 或 lS22s22p63s23p63d9 N>O>S sp2 配位键、离子键 N 2NA或2×6.02×1023 C22- CuSO4和Cu(NO3)2均为离子晶体,SO42-所带电荷比NO3-大,故CuSO4晶格能较大,熔点较高。 (;;) Cu 12 74% 【解析】(1)CuSO4和Cu(NO3)2中阳离子均是铜离子,其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Ar]3d9 或 lS22s22p63s23p63d9;非金属性越强,第一电离能越大,但氮元素的2p轨道电子处于半充满状态,稳定性强,则S、O、N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O>S。 (2)NO3-中N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是3,且不存在孤对电子,是平面三角形结构,因此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2杂化;[Cu(NH3)4]NO3)2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除了极性共价键外,还有离子键和配合物。(3)配合物[Cu(CN)4]2-,铜离子提供空轨道,N元素提供孤对电子,形成配位键;CN-中含有三键,则lmol CN-中含有的π键的数目为2NA或2×6.02×1023。原子数和价电子数分别都相等的互为等电子体,与CN-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有C22-;(4)由于CuSO4和Cu(NO3)2均为离子晶体,SO42-所带电荷比NO3-大,故CuSO4晶格能较大,所以硫酸铜熔点较高。(5)①根据晶胞结构并参照A、B、C原子的原子坐标参数可知D原子的坐标参数为(;;)。D代表的原子均位于内部,共计4个,而白球表示的原子个数=1+8×1/8=2,因此D代表Cu原子。②已知金属铜的堆积方式是面心立方最密堆积,则晶体中铜原子的配位数是12。晶胞中铜原子个数是8×1/8+6×1/2=4。设铜原子的半径是r,则面对角线是4r,立方体的边长是,则立方体的面积是()3,因此该晶胞中Cu原子的空间利用率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乙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有机原料,可制备多种化工产品。

(一)制备苯乙烯(原理如反应I所示):

Ⅰ.   △H=+124kJ·mol-1

(1)部分化学键的键能如下表所示:

化学键

C-H

C-C

C=C

H-H

键能/ KJ/mol

412

348

X

436

 

 

根据反应I的能量变化,计算X=_________

(2)工业上,在恒压设备中进行反应I时,常在乙苯蒸气中通入一定量的水蒸气。请用化学平衡理论解释通入水蒸气的原因:_________

(3)已知吉布斯自由能△G=△H-T△S ,当△G < 0时反应可自发进行。由此判断反应I在_________(填“高温”或“低温”)更易自发进行。

(二)制备α-氯乙基苯(原理如反应Ⅱ所示):

Ⅱ.   △H2>0

(4)T°C时,向10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乙苯(g)和2 mol Cl2(g)发生反应Ⅱ,乙苯(或Cl2)、 α-氯乙基苯(或HCl)的物质的量浓度(c)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①0—2 min内,以HCl表示的该反应速率v(HCI)=_________

②6 min时,改变的外界条件为_________,该条件下的平衡常数K的数值=_________

③10 min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再向容器中充入1 mol乙苯、1 mol Cl2、1 molα-氯乙基苯和1mol HCl,则此时该反应v_________v(填“>”、“<”或“=” );若12 min时反应再次达到平衡,则在0-12 min内,Cl2的转化率α=_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

锌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金属,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湿法”工艺冶炼锌,某硫化锌精矿的主要成分是ZnS (还含有少量FeS等其它成分),以其为原料冶炼锌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硫化锌精矿的焙烧在氧气气氛的沸腾炉中进行,所产生焙砂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浸出液净化过程中加入的主要物质是锌粉,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解沉积过程中的阴极采用铝板,阳极采用情性电极,阳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

(3)在该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Zn_________

(4)改逬的锌冶炼工艺,采用了“氧压酸浸”的全湿法流程,既省略了易导致空气污染的焙烧过程,又可获得一种有工业价值的非金属单质,“氧压酸浸”中发生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5)硫化锌精矿(ZnS )遇到硫酸铜溶液可慢慢的转化为铜蓝(CuS)。请解释该反应发生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国古代曾采用“火法”工艺冶炼锌。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于“升炼倭铅”的记载:“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尼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锻红,….,冷淀,毀罐取出,…即倭铅也。”该炼锌工艺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倭铅是指金属锌)。

 

查看答案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下面所示装置制取氯酸钾、次氯酸钠和氯水并进行探究实验。

实验I.制取氮酸钾、次氯酸钠和氯水

(1)写出装置A实验室制取Cl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取实验结束后,取出装置B中的试管,冷却结晶、过滤、洗涤,该实验操作过程需要的玻璃仪器有胶头滴管、烧杯、__________________。为提高氯酸钾和次氯酸钠的产率,在实验装置中还需要改进的是_________

(3)装置 C 中反应需要在冰水浴中进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D中的实验现象是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最后又变为_________色。

实验Ⅱ 尾气处理

实验小组利用刚吸收过少量SO2NaOH溶液对其尾气进行吸收处理。

(5)吸收尾气一段时间后,吸收液(强碱性)中肯定存在Cl-OH-SO42-。请设计实验,探究该吸收液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阴离子(不考虑空气中的CO2的影响)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只存在SO32- ;假设2:既不存在SO32-也不存在ClO-;假设 3:_________

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在答题卡上写出实验步骤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限选实验试剂:3mol/L H2SO4、1mol/LNaOH 溶液、0.01mol/L 酸性 KMnO4 溶液、淀粉 KI 溶液。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取少量吸收液分置于AB试管中

 

步骤2:向A试管中滴加0.01mol/L酸性

(1)若溶液褪色,则假设1成立

KMnO4溶液

(2)若溶液不褪色,则假设2或3成立

步骤3:_____

_____

 

 

 

查看答案

常温下,向lLpH =10KOH溶液中持续通入CO2。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OH- )与通入CO2的体积(V)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b点溶液呈中性

B. d 点溶液中:c(K+) = 2c(CO32-) + c(HCO3-)

C. c点溶液中:2c(H2CO3)+c(H+) + c(HCO3-) = c(OH-)

D. a点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 1×l0-10mol·L-1

 

查看答案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结论

A

稀盐酸

CaCO3

Na2SiO3溶液

非金属性:Cl>C>Si

B

浓硫酸

蔗糖

Ba(NO3)2溶液

验证SO2与可溶性钡盐可生成白色沉淀

C

浓氨水

生石灰

酚酞溶液

氨气的水溶液呈碱性

D

浓硝酸

Fe

NaOH溶液

铁和浓硝酸反应可生成NO2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