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在氯化铜晶体(CuCl2•2H2O)中含有FeCl2杂质,为制得纯净的氯化铜晶体...

在氯化铜晶体(CuCl2•2H2O)中含有FeCl2杂质,为制得纯净的氯化铜晶体,首先将其溶于水后加少量盐酸配制成水溶液,然后按如图所示的操作步骤进行提纯.

已知室温下,下列各物质的KSP

物质

Fe(OH)2

Cu(OH)2

Fe(OH)3

Ksp(25 ℃)

8.0×10-16

2×10-20

4.0×10-38

 

 

 

(1)下列物质都可以作为氧化剂,其中最适合本实验的是                

A.H2O2   B.KMnO4    C.HNO3    D.K2Cr2O7

写出你所选用的氧化剂在该实验中的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物质Y是              ,沉淀E的化学式               

(3)从滤液得到纯净的CuCl2·2H2O晶体应采用的方法是             ,过滤、洗涤。

(4)假设加入Y之后Cu2+的浓度为0.02 mol/L,要使 Cu2+不水解,则加入Y后溶液的pH不能超过      

 

(1)A;2Fe2++H2O2+2H+=2Fe3++2H2O; (2)CuO或Cu(OH)2(或CuCO3);Fe(OH)3 (3)加入盐酸,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或在氯化氢气氛下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4)5 【解析】 试题分析:制取流程为,向含有亚铁离子的溶液中加入氧化剂X,将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然后加入Y调节溶液的pH,使铁离子完全转化成氢氧化铁沉淀,加入的Y不能引进新的杂质,所以Y可以为CuO或Cu(OH)2或CuCO3;除去杂质后的溶液为氯化铜溶液,将溶液在HCl的气流中低温加热蒸发,得到氯化铜晶体, (1)根据题干提供信息可知Fe3+沉淀所需的pH较小,所以应先将Fe2+氧化为Fe3+后再将其除去。根据框图,加入氧化剂X可把Fe2+氧化为Fe3+,而没有增加新杂质,所以X可以为H2O2,B会引入K+、Mn2+,C会引入杂质钠离子,D会引入钾离子、铬离子。发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Fe2++H2O2+2H+=2Fe3++2H2O。 故答案为:A;2Fe2++H2O2+2H+=2Fe3++2H2O; (2)结合题示,调节pH4~5,使Fe3+全部沉淀,同样不引进新杂质,所以Y最好为CuO或Cu(OH)2或CuCO3,除去Fe3+的有关离子方程式Fe3++3H2O⇌Fe(OH)3+3H+,CuO+2H+═Cu2++H2O,促使铁离子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 故答案为:CuO或Cu(OH)2(或CuCO3);Fe(OH)3; (3)CuCl2属于强酸弱碱盐,加热蒸发时促进其水解(HCl易挥发),所以应加入盐酸,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或在氯化氢气氛下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等的方法,得到CuCl2•2H2O的晶体。 故答案为:加入盐酸,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或在氯化氢气氛下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4)由题意可知,Cu(OH)2的Ksp=2.0×10-20,此时[c(OH-)]2=2.0×10-20/0.02=1×10-18,c(OH-)=1×10-9,c(H+)=1×10-5,则溶液pH=5。要使 Cu2+不水解,则加入Y后溶液的pH不能超过5。 故答案为:5。 考点:考查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法及实验操作方法综合应用,题目难度中等,涉及了物质制备、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法等知识,正确理解制备流程为解答关键,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根据流程可知,向含有亚铁离子的溶液中加入氧化剂X,将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然后加入Y调节溶液的pH,使铁离子完全转化成氢氧化铁沉淀,加入的Y不能引进新的杂质,所以Y可以为CuO或Cu(OH)2或CuCO3;除去杂质后的溶液为氯化铜溶液,将溶液在HCl的气流中低温加热蒸发,得到氯化铜晶体。(1)加入氧化剂,将Fe2+氧化为Fe3+,易除去;除杂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双氧水是绿色氧化剂;(2)Y试剂是调节pH至4~5,使Fe3+全部形成氢氧化铁沉淀,同样不引进新杂质,据此来选择合适的物质;(3)CuCl2属于强酸弱碱盐,加热蒸发时促进其水解(HCl易挥发),采取的方法应抑制其水解;(4)涉及溶液pH和Ksp计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恒温恒容下,向2 L密闭容器中加入MgSO4(s)和CO(g),发生反应:

MgSO4(s)+CO(g) MgO(s)+CO2(g)+SO2(g)。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反应时间/min

n(MgSO4)/mol

n(CO)/mol

n(CO2)/mol

0

2.00

2.00

0

2

 

0.80

 

4

 

 

1.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在0~2 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SO2)=0.6 mol·L-1·min-1

B.反应在2~4 min内容器内气体的密度没有变化

C.若升高温度,反应的平衡常数变为1.00,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D.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00 mol MgSO4和1.00 mol CO,达到平衡时n(CO2)<0.60 mol

 

查看答案

某温度下,反应2A(g)B(g) ΔH>0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平衡后=a,若改变某一条件,足够时间后反应再次达到平衡状态,此时=b,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b,则容器中可能使用了催化剂或恒温恒容下充入惰性气体

B.在该温度下,保持容积固定不变,向容器内补充了B气体,则a<b

C.若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则a<b

D.若保持温度、压强不变,充入惰性气体,则a>b

 

查看答案

已知常温下浓度为0.1 mol·L-1的下列溶液的pH如下表所示:

溶质

NaF

NaClO

NaHCO3

Na2CO3

pH

7.5

9.7

8.2

11.6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pH=2的HF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以体积比1∶1混合,则有:

c(Na)> c(F)> c(OH)>c(H)

B.加热0.1 mol·L-1 NaClO溶液测其pH,pH大于9.7

C.0.1 mol·L-1 Na2CO3溶液中,存在关系:c(OH)=c(H) +c(HCO)+2c(H2CO3)

D.电离平衡常数大小关系:K(HF)> K(H2CO3 )>K(HClO)>K( HCO )

 

查看答案

等体积、浓度均为0.2 mol·L-1的三种溶液:①HA溶液、②HB溶液、③NaHCO3溶液,已知将①②分别与③混合,实验测得所产生的CO2气体体积(V)随时间(t)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酸性:HB>HA>H2CO3

B反应结束后所得两溶液中:c(A-)>c(B-)

C上述三种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OH-)相对大小:NaHCO3>HA>HB

DHA溶液和NaHCO3溶液反应所得的溶液中: c(A-)+ c(HA)=0.1 mol·L-1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各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阳极处能产生使湿润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

B.②中待镀铁制品应与电源正极相连

C.③中钢闸门应与外接电源的正极相连,称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D.④中的离子交换膜可以避免生成的Cl2与NaOH溶液反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