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截至2015年底,我国铁路里程已超过12万千米,运营线路长,建设发展快,沿线自然...

截至2015年底,我国铁路里程已超过12万千米,运营线路长,建设发展快,沿线自然和人文条件十分复杂。下图为铁路沿线的一些保护性辅助设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甲中设施多建在居民点与铁路间,主要功能是(  )

A. 减小风沙危害    B. 阻隔噪声,减小扰民

C. 防止高空坠物    D. 防止洪水淹没

2.图乙中的辅助设施的单侧分布着一些孔洞,其主要作用是(  )

A. 应急通话    B. 防风固沙

C. 消音减噪    D. 通风采光

3.在我国,有图乙所示辅助设施的铁路沿线地段,地理景观主要是(  )

A. 草场广袤,牦牛成群    B. 绿洲成串,麦浪飘香

C. 大漠孤烟,风沙肆虐    D. 河湖交织,水光潋滟

 

1. B 2. D 3. C 【解析】 1.图甲中设施多建在居民点与铁路间,主要功能是阻隔噪声,减小扰民,B对。建设在沙漠区,可以减小风沙危害,A错。甲图不能防止高空坠物危害,C错。是减弱噪音的设置,没有防止洪水淹没的功能,D错。 2.图乙中的辅助设施是不透明、不透气材料,单侧分布着一些孔洞,其主要作用是通风采光,D对。辅助设施上每隔一段就有孔洞,应急通话不是设置目的,A错。在居民点与铁路间,孔洞没有防风固沙功能,B错。声音会从孔洞传出,不能消音减噪,C错。 3.在我国,有图乙所示辅助设施的铁路沿线地段,如沙坡头地段,地理景观主要是大漠孤烟,风沙肆虐,C对。草场、绿洲、河湖分布区,没有风沙危害影响,没有图乙中辅助设施,A、B、D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北京城市轻轨某路段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北京修建城市轻轨铁路的最主要目的是改善

A. 交通状况    B. 居民生活    C. 城市环境    D. 城市结构

2.与其他城市公共交通方式相比,城市轻轨

A. 运量大,占地广    B. 噪音大、污染大

C. 速度快、安全性高    D. 成本高、整点准时

3.城市轻轨的建设最可能促使

A. 沿线地带形成大型工业区    B. 城市中心商务区迁至郊区

C. 沿线站点附近商业网点聚集    D. 城市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衰落

 

查看答案

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下图),完成问题。

1.分析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可知( )

A. 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B. 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C. 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

D. 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甲模式大

2.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

A. 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

B. 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

C.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

D. 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甲模式和乙模式

 

查看答案

京杭运河的开凿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使德州段的运河、码头也更加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京杭运河德州段因水源枯竭断航。读“德州市位置图”。

回答下列各题。

1.德州段运河前期景象繁荣,后来却发展速度缓慢,其主要原因是

A. 矿产资源日趋枯竭

B. 商人大量外迁

C. 海运和铁路运输的出现

D. 人口增长速度变慢,市场需求减少

2.下列关于交通条件对德州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德州空间形态南北扩展,京杭运河成为德州的唯一发展轴

B. 京沪铁路的修建不会影响德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C. 德州可以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D. 京沪铁路的兴建可能引起德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查看答案

高铁的开通对城市产业布局具有一定的影响。下表为高铁开通前后南京站区新增企业分布特征变化情况(表中数字为各产业所占百分比)。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高铁开通后,在核心区拉动作用最大的企业是

A. 商务服务业    B. 房地产业

C. 交通运输业    D. 居民服务业

2.高铁开通后,站区批发和零售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增长    B. 地租增加

C. 人工成本增加    D. 交通条件改善

 

查看答案

   经对武广线与京沪线的研究表明,一般城市规模越小,高铁站距离城市中心相对也越远。距城市中心最远的枣庄站和宿州东站与城市中心的距离甚至达到30千米。边缘城市的边缘车站是否能带来足够的人流量和关注度,实际上颇为可疑。读图表,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图表分析,高铁站属于城市中心型的有

A. 小城市、中等城市    B. 大城市、特大城市

C. 中等城市、大城市    D. 超大城市、特大城市

2.机场飞地型高铁站形成的新城区

A. 降低了旅客的出行成本    B. 拉动了地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C. 扩大了城市的等级规模    D. 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市的“城市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