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 无划分指标依据

B. 与自然河道一致

C. 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 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 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 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 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 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 市场    B. 技术    C. 资金    D. 交通

 

1.C 2.D 3.D 【解析】 1.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该线是我国800mm年降水量线、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等,但秦岭—淮河一线在洪泽湖以东,没有自然河段与之对应,没有自然标志与之对应;又因洪泽湖以东地区以平原为主,地理环境的南北变化是渐变的,在该线的南北两侧差异并不大。故选C。 2.根据材料提示,江苏境内长江段建了好几座大桥的寓意为:“由于长江的阻隔,历史上南北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现在两岸交通大大改善”,故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故选D。 3.从材料中可知,江苏境内修建多座长江大桥,交通更加便利,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库兹涅茨环境曲线”理论的核心是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会出现对应的环境质量状况: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环境质量可能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下降和恶化,但到一定拐点时,环境质量又有可能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步改善。

(1)若a、b表示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两项指标,那么a、b分别代表什么?

(2)b曲线拐点的发生一般需要较高的人均收入,在我国人均收入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实现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3)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更好地落实和谐的发展观,以北京市为例说明应怎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

(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区域简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别说出图中A、B两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2)若A地区过度开垦,将会对乙河流下游及其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某年全球CO2排放总量排行前10位的国家及其人口总数。

材料二: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1)据材料一分析,人均CO2排放量高的为    (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美国人均CO2排放量约为中国的    倍。 

(2)据材料二分析,近百年来世界气温变化特点是   ,1998年平均气温比1956年平均气温约上升了    ℃。 

(3)从日常生活出发,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

 

查看答案

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面的人类活动能促进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是(  )

A. 森林采伐量高于木材自然生长量

B. 在呼伦贝尔草原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商品粮基地

C. 黄土高原上退耕还林,走农、林、牧、副综合发展道路

D. 新疆开垦草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2.为了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我国正在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其直接目标是(  )

①增加林木产量②调整农业结构③提高生态质量④提高农民收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