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库兹涅茨环境曲线”理论的核心是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库兹涅茨环境曲线”理论的核心是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会出现对应的环境质量状况: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环境质量可能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下降和恶化,但到一定拐点时,环境质量又有可能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步改善。

(1)若a、b表示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两项指标,那么a、b分别代表什么?

(2)b曲线拐点的发生一般需要较高的人均收入,在我国人均收入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实现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3)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更好地落实和谐的发展观,以北京市为例说明应怎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1)a代表经济发展,b代表环境质量。 (2)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实行循环经济战略并大力开发新能源。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交通、通信、信息、旅游、商业、餐饮等社会服务行业;调整第二产业,限制污染工业的发展,把污染企业搬迁出去,重视发展电子、纺织、食品加工等工业;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花卉业、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绿色农业。 【解析】整体分析:该题以库兹涅茨环境曲线理论为切入点,考查我国的环境问题、保护措施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环境质量可能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下降和恶化,但到一定拐点时,环境质量又有可能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步改善,a代表经济发展,b代表环境质量。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环境质量随经济增长先下降,经拐点后上升,实现环境和社会和谐发展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解决环境问题,应从限制污染耗能产业和发展清洁生产与无污染产业入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

(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区域简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别说出图中A、B两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2)若A地区过度开垦,将会对乙河流下游及其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某年全球CO2排放总量排行前10位的国家及其人口总数。

材料二: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1)据材料一分析,人均CO2排放量高的为    (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美国人均CO2排放量约为中国的    倍。 

(2)据材料二分析,近百年来世界气温变化特点是   ,1998年平均气温比1956年平均气温约上升了    ℃。 

(3)从日常生活出发,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

 

查看答案

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面的人类活动能促进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是(  )

A. 森林采伐量高于木材自然生长量

B. 在呼伦贝尔草原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商品粮基地

C. 黄土高原上退耕还林,走农、林、牧、副综合发展道路

D. 新疆开垦草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2.为了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我国正在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其直接目标是(  )

①增加林木产量②调整农业结构③提高生态质量④提高农民收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①善待地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第39个“世界地球日”主题)②地球上各个荒无人烟的角落几乎都有了捕鲸船的“足迹”,它发现了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洋面和岛屿。如今欧美的兵舰在那些地方纵横驰骋,他们大约应该为早期的开发者——捕鲸者——鸣炮致敬吧!(椎尔威尔《白鲸》)③打死虎,打死豹。……分肠肚,分骨头,饱饱吃,啾!啾!啾!(傣族古歌谣《欢乐歌》)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1.四段文字中,描述采猎文明时期生活场景的是(  )

A.     B.     C.     D.

2.材料②描述的生产场景体现出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  )

A. 依赖自然    B. 改造自然    C. 征服自然    D. 善待自然

3.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的文明时期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