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以“故乡的雨”为标题,写一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不得透露个人、学校等真实信息。

以“故乡的雨”为标题,写一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不得透露个人、学校等真实信息。

 

例文: 故乡的雨 故乡的雨是多变的,一会儿是淅淅沥沥的绵绵细雨,一会儿又是狂风暴雨。而故乡四季里的雨,更是各有千秋。 春天的雨是绿色的,河边的柔柳被春雨洗刷一新后,穿上了一件鲜绿色的外衣,山头上那深灰色的一片枯树,经过了春雨的洗礼,抽出了嫩嫩的细芽,长出了一片片绿油油的树叶,而马路两旁的柏树与梧桐喝饱了雨水,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真是“春雨贵如油”啊! 夏天的雨是热烈的。蔚蓝的天空还没有看够,天空已迫不及待地换上了他的黑礼服,豆大的雨点从天空中落下,在地上溅开一朵朵水花,真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啊!但转眼之间,那一抹抹漆黑的墨痕转瞬间烟消云散了,天空如同洗过的明镜般晶莹,天空中,还架起了一座梦幻般的七彩桥。 秋天的雨是金黄的。田间的一亩亩稻子经过了秋雨的滋润,换上了金黄的衣服,还散发出了一阵沁人心脾的麦香,山坡是那一片单调的青绿,已经面目全非了,一缕缕,一簇簇的金黄爬上了原本一片青绿的树枝,将山的绿外衣换成了金外套。秋雨唱着小曲,慢悠悠地向前欢腾,将一片片树叶浇落下来,那飘舞的树叶如同一只只金黄的蝴蝶,在漫天细雨中轻歌曼舞,最后轻悠悠地滑落在地上。 冬天的雨是很稀少的,但它却有着可爱的粉红色。淅淅沥沥的冬雨转瞬而过,但它却可以滋润那雪白的树木。在冬雨的细滋慢润下,朵朵红梅在树头绽放,像燃烧着一团团粉红的火焰,冰火交融,令这个寂静的世界充满了喜人的生机。 我想大声赞美这五彩斑斓而又生机盎然的雨;我更想大声赞美我美丽而富饶的家乡。 【解析】 本题为全命题作文。题目简单易懂,没有审题障碍,直接点明了写作和抒情的对象:故乡的雨,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雨的某种感情或从故乡的雨中获得的某种感悟。可借鉴如下思路。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段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故乡的雨是多变的,是风情万种的,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然后分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组织成文,写春雨的轻柔多情,写夏雨的热情猛烈,写秋雨的冷冽清爽,写冬雨的蕴含生机。末段总结全文,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雨的喜爱,对于故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写不同季节的雨,应紧扣雨的特点,充分调动各种感观,运用合理的修辞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秋夜喜遇王处士

王  绩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叙述了诗人农事活动归来的情景,介绍了“喜遇”的背景,即诗人在田地里耕作了一天。

B.诗歌后两句描写的是诗人和朋友王处士相遇时的自然风景,透着恬淡之美,别有一番情趣。

C.该诗描写田园归隐生活,语言质朴自然、清新华丽,可谓独树一帜。

D.该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色调明朗,富于生活气息。

2.请赏析“秋夜喜遇王处士”中“喜”字的含义。

 

查看答案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後岁馀,贾生徵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

(选自《史记·贾生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B.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C.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D.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2.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写文章凭吊屈原,是因为屈原的遭遇与自己极为相似,吊屈原其实也是“吊”自己。

B.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实质上是贬官,被天子疏远了。

C.贾生早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怀王“堕马而死”。

D.孝文帝问完贾生鬼神之事后,对贾生大加赞赏并委以重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①年九十  且:将近    焉置土石  且:况且

B.①聚室谋曰  而:表示修饰  ②杂然相   然:……的样子

C.①汝不惠   之:结构助词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曾不能毁山一毛  之:结构助词 译为“的”

D.①河曲智叟以应  亡:逃跑 ②命夸娥氏二子二山  负:背负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本文选自《列子》,《列子》中有许多寓言故事,请从“造父学御”、“九方皋相马”中任选一个,写出其寓意。 

 

查看答案

    A.他的叙述越接近结束,我越发需要询问他自己的事情。当时他在做什么?当时他担任什么职务?遇到这种或那种情况,他抱什么态度?我的提问,总的说来,使得他在这最后一章自述中有几处提到自己:“逐渐地,红军的群众工作改进了,纪律加强了,新的组织方法也摸索出来了。各地的农民开始自愿帮助革命了。早在井冈山时期,红军就给战土规定了三条简明的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贫农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一九二八年会议以后,曾经作了很大努力争取农民的支持,在上述三条之外,又添了八项。这八项是:

一、上门板;

二、捆铺草;

三、对老百姓要和气,要随时帮助他们;

四、借东西要还;

五、损坏东西要赔;

六、和农民买卖要公平;

七、买东西要付钱;

八、要讲卫生,盖厕所离住家要远。

这八项执行得越来越成功,到今天还是红军战士的纪律,他们经常背诵。另外还向红军宣讲三项守则,作为主要任务:第一、对敌人要斗争到死;第二、要武装群众;第三、要筹款帮助斗争。

B.除了这个运动的政治基础以外,红军的战术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军事上的胜利发展。我们在井冈山采取了四个口号,提纲挈领地说明了我们所采用的游击战术,而红军就是从这种游击战中成长起来的。这些口号是:

一、敌进我退!

二、敌驻我扰!

三、敌疲我打!

四、敌退我追!

这四个口号最初为许多有经验的军人所反对,他们不赞成我们所主张的这种战术。但是,后来许多的经验都证明这种战术是正确的。

1.下列对上面文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文段节选自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

B.文段中的“他”指毛泽东,斯诺在见到毛泽东之前见到了周恩来。

C.文段中的内容后来总结为“三项纪律八项注意”,是红军获胜的法宝。

D.游击战术的“十六字方针”,最初为许多军人所反对。

2.试结合当今的社会实际谈一谈你从文段中获得的一个启示。

 

查看答案

翠湖心影

汪曾祺

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晴。

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从文林街、先生坡,到华山南路、正义路,这是一条直达的捷径。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

③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拔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

④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拔,拔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小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拔,拔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

⑤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常常想起他来,并和我所认识的几个孤独、贫穷而有点怪僻的小知识分子的印象掺和在—起,越来越鲜明。

⑥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按碟算价钱。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一一”,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

⑦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的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

⑧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⑨我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选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原文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说明每个来到翠湖的人都会停下脚步,用自己的眼和心尽情地领略翠湖之美借以获得心灵的慰藉与生活的超脱。

B.作者称图书馆管理员为“妙人”缘于他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这个细节描写凸显了汪先生对生活的敏锐观察。

C.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对翠湖的想念与对翠湖遭受人为破坏的丝丝担忧,并充满期望地祝愿翠湖能永远保持明爽安静。

D.本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皆有情致,娓娓而谈,态度亲切,语言清新自然又不失幽默风趣,读来如沐春风,如洗山泉,一股清纯之气潜潜袭来。

2.请赏析第③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

3.结合全文谈一谈“翠湖心影”中“心影”具体指那些内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