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A.他的叙述越接近结束,我越发需要询问他自己的事情。当时他在做什么?当时他担任什...

    A.他的叙述越接近结束,我越发需要询问他自己的事情。当时他在做什么?当时他担任什么职务?遇到这种或那种情况,他抱什么态度?我的提问,总的说来,使得他在这最后一章自述中有几处提到自己:“逐渐地,红军的群众工作改进了,纪律加强了,新的组织方法也摸索出来了。各地的农民开始自愿帮助革命了。早在井冈山时期,红军就给战土规定了三条简明的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贫农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一九二八年会议以后,曾经作了很大努力争取农民的支持,在上述三条之外,又添了八项。这八项是:

一、上门板;

二、捆铺草;

三、对老百姓要和气,要随时帮助他们;

四、借东西要还;

五、损坏东西要赔;

六、和农民买卖要公平;

七、买东西要付钱;

八、要讲卫生,盖厕所离住家要远。

这八项执行得越来越成功,到今天还是红军战士的纪律,他们经常背诵。另外还向红军宣讲三项守则,作为主要任务:第一、对敌人要斗争到死;第二、要武装群众;第三、要筹款帮助斗争。

B.除了这个运动的政治基础以外,红军的战术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军事上的胜利发展。我们在井冈山采取了四个口号,提纲挈领地说明了我们所采用的游击战术,而红军就是从这种游击战中成长起来的。这些口号是:

一、敌进我退!

二、敌驻我扰!

三、敌疲我打!

四、敌退我追!

这四个口号最初为许多有经验的军人所反对,他们不赞成我们所主张的这种战术。但是,后来许多的经验都证明这种战术是正确的。

1.下列对上面文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文段节选自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

B.文段中的“他”指毛泽东,斯诺在见到毛泽东之前见到了周恩来。

C.文段中的内容后来总结为“三项纪律八项注意”,是红军获胜的法宝。

D.游击战术的“十六字方针”,最初为许多军人所反对。

2.试结合当今的社会实际谈一谈你从文段中获得的一个启示。

 

1.D 2.①启示是什么;②文中体现;③现实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能力。 D.由B段文字最后一段“这四个口号最初为许多有经验的军人所反对,他们不赞成我们所主张的这种战术”可知,游击战术的“十六字方针”,最初为许多有经验的军人所反对,而不是为许多军人所反对。所以D项错误。 故选D。 2.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探究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示例:红军的纪律严明,说明我们的军队一直保持着人民军队的本质,是一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军队。短文中由于红军纪律加强了,群众工作改进了,新的组织方法也摸索出来了。各地的农民开始自愿帮助革命了。党的群众路线能够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今天对于人民军队建设和党政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作用,能够保持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成为人民心中的精神准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翠湖心影

汪曾祺

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晴。

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从文林街、先生坡,到华山南路、正义路,这是一条直达的捷径。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

③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拔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

④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拔,拔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小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拔,拔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

⑤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常常想起他来,并和我所认识的几个孤独、贫穷而有点怪僻的小知识分子的印象掺和在—起,越来越鲜明。

⑥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按碟算价钱。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一一”,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

⑦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的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

⑧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⑨我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选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原文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说明每个来到翠湖的人都会停下脚步,用自己的眼和心尽情地领略翠湖之美借以获得心灵的慰藉与生活的超脱。

B.作者称图书馆管理员为“妙人”缘于他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这个细节描写凸显了汪先生对生活的敏锐观察。

C.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对翠湖的想念与对翠湖遭受人为破坏的丝丝担忧,并充满期望地祝愿翠湖能永远保持明爽安静。

D.本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皆有情致,娓娓而谈,态度亲切,语言清新自然又不失幽默风趣,读来如沐春风,如洗山泉,一股清纯之气潜潜袭来。

2.请赏析第③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

3.结合全文谈一谈“翠湖心影”中“心影”具体指那些内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白话文,回答问题

石蚕

我往我的玻璃池塘里放进一些小小的水生动物,它们叫石蚕。确切地说,它们是石蚕蛾的幼虫,平时很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枯枝做的小鞘中。

石蚕原本是生长在泥潭沼泽中的芦苇丛里的。在许多时候,它依附在芦苇的断枝上,随芦苇在水中漂泊。那小鞘就是它的活动房子,也可以说是它旅行时随身带的简易房子。

这活动房子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很精巧的编织艺术品,它的材料是由那种被水浸透后剥蚀、脱落下来的植物的根皮组成的。在筑巢的时候,石蚕用牙齿把这种根皮撕成粗细适宜的纤维,然后把这些纤维巧妙地编成一个大小适中的小鞘,使它的身体能够恰好藏在里面。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就好像一件小小的百纳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布置成一个象牙塔似的窝,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一、暴徒的袭击

石蚕的小鞘不但是它的寓所,同时还是它的防御工具。我曾在我的玻璃池塘里看到一幕有趣的战争,鲜明地证实了那个其貌不扬的小鞘的作用。

玻璃池塘的水中原本潜伏着一打水甲虫,它们游泳的姿态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有一天,我无意中撒下两把石蚕,正好被潜在石块旁的水甲虫看见了,它们立刻游到水面上,迅速地抓住了石蚕的小鞘,里面的石蚕感觉到此次攻击来势凶猛,不易抵抗,就想出了金蝉脱壳的妙计,不慌不忙地从小鞘里溜出来,一眨眼间就逃得无影无踪了。

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知道早已失去了想要的食物,受了石蚕的骗,这才显出懊恼沮丧的神情,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地把空鞘丢下,去别处觅食了。

可怜的水甲虫啊!它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聪明的石蚕早已逃到石底下,重新建造它的新鞘,准备着你们的下一次袭击了。

二、潜水艇——石蚕

石蚕靠着它们的小鞘在水中任意遨游,它们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

我不由想到了木筏,石蚕的小鞘是不是有木筏那样的结构,或是有类似于浮囊作用的装备,使它们不致于下沉呢?

我将石蚕的小鞘剥去,把它们分别放在水上。结果小鞘和石蚕都往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带着小鞘爬上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这时的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往上浮。就好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这一段装着空气的鞘就像轮船上的救生圈一样,靠着里面的浮力,使石蚕不致于下沉。所以石蚕不必牢牢地粘附在芦苇枝或水草上,它尽可以浮到水面上接触阳光,也可以在水底尽情遨游。

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央——那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排出鞘内的空气的时候。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的完美,这样的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法布尔《昆虫记》)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蚕的“活动房子”是一般由那种被水浸透后剥蚀、脱落下来的植物的根皮组成的。

B.石蚕的“活动房子”可以抵御石蚕不受水甲虫的暴力袭击,让石蚕在其中安然无恙。

C.本文“很有趣,也很有益”,这得益于作者的独特研究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D.石蚕的“活动房子”可以让石蚕浮到水面上接触阳光,也可以在水底尽情遨游。

2.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石蚕并不擅长游泳,甚至有点笨拙,这与它只靠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有关。

B.石蚕向小鞘缩回前身,排出空气,便可沉落;反之,则上浮。

C.石蚕与小鞘一旦剥离,把它们分别放在水上,小鞘和石蚕都会往下沉。

D.石蚕虽然不懂物理学,但是小鞘可以让其自由沉浮的原理给人类很大的启迪,比如建造潜水艇。

3.《昆虫记》勘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请依据本文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按要求完成题目。

某学校团委组织“我和诚信有个约会”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设计):请设计出两个主题活动

活动一:举办“诚实守信”演讲会

活动二:_____________

活动三:_____________              

(演讲素材)为了使演讲更有说服力,请你按示例写出两个材料。

材料一:曾子杀猪

材料二:_____________

材料三:_______________

(事件讲述)请你把“我和诚信有个约会”的活动讲述给你的朋友听。

我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1)重岩叠嶂,________。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2)杜甫在《春望》中写出“安史之乱”后一片破败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崔颢在《黄鹤楼》中表明乡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把水写的情意绵长很有人情味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花开是常有的事,花开的香气更是________。      在这个只有我一个人的世界里,我就觉得很不__________。有花香慰我寂寥,我甚至有点因花香而________了。

A.见怪不怪   但是   单纯   迷乱 B.唾手可得   因为   简单   沉迷

C.习以为常   因为   平凡   陶醉 D.司空见惯   但是   寻常   沉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