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行者掣出棒来,自忖思道:“若要不打他,显得他倒...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行者掣出棒来,自忖思道:“若要不打他,显得他倒弄个风儿;若要打他,又怕师父念那话儿咒语。”又思量道:“不打杀他,他一时间抄空儿把师父捞了去,却不又费心劳力去救他?还打的是!就一棍子打杀他,师父念起那咒,常言道,虎毒不吃儿。凭着我巧言花语,嘴伶舌便,哄他一哄,好道也罢了。”好大圣,念动咒语叫当坊土地、本处山神道:“这妖精三番来戏弄我师父,这一番却要打杀他。你与我在半空中作证,不许走了。”众神听令,谁敢不从?都在云端里照应。那大圣棍起处,打倒妖魔,才断绝了灵光。

那唐僧在马上,又唬得战战兢兢,口不能言。八戒在旁边又笑道:“好行者!风发了!只行了半日路,倒打死三个人!”唐僧正要念咒,行者急到马前,叫道:“师父,莫念,莫念!你且来看看他的模样。”却是一堆粉骷髅在那里。唐僧大惊道:“悟空,这个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行者道:“他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在此迷人败本,被我打杀,他就现了本相。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作白骨夫人。”唐僧闻说,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跪于路旁,只叫:“莫念,莫念!有话快说了罢!”唐僧道:“猴头!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行者道:“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无人。”

1.这两段文字涉及一个什么故事?请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结合这两段文字中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孙悟空的性格。

3.这两段文字刻画孙悟空主要用的什么描写手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1.三打白骨精。唐僧师徒经过一座高山,妖怪白骨夫人要吃唐僧肉,先后变成村姑、老婆子、老头儿来骗唐僧,但孙悟空识破了妖怪的阴谋,不顾唐僧的阻拦打死了妖怪。唐僧却咬定孙悟空滥杀无辜,把他赶回了花果山。 2.孙悟空嫉恶如仇、心性高傲、情深义重:明知道再次打死妖怪师傅必然要念咒语,但为了师傅的安全,还是不顾一切地出手除妖,可见他嫉恶如仇;当师傅又一次听信八戒的话要逐他时,他再也无法忍受,断然要离去,可见他心性高傲;但即使决定离去,他还是在记挂师傅的安全,可见他情深义重。 3.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举例分析略。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对名著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以考促读。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此题考查的是与《西游记》有关的文学常识。从“白骨夫人”等词判断,涉及的故事应该是“三打白骨精”。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时要联系原著,并结合选文。从选文看孙悟空识破了妖怪的阴谋,不顾唐僧的阻拦打死了妖怪。但受到了不辨是非的唐僧的驱逐。 2.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是描写。本选文主要运用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等,注意答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时还要分析具体的描写。如“这妖精三番来戏弄我师父,这一番却要打杀他”等语言描写,可分析出他嫉恶如仇的性格。再如“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我去我去!去便去了”的语言描写说明他心性高傲。而“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无人”说明他情深义重。 3.考查描写方法的类型。“若要不打他,显得他倒弄个风儿;若要打他,又怕师父念那话儿咒语”等为心理描写。“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无人”等为语言描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行走于青春季节的你,生活天天在刷新。是什么带来这些变化?是身边的亲人、老师、朋友,还是内心的勇气、乐观、执着?是校内的阅读、思考、互助,还是野外的漫步、远足、探险?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是发现,是感悟,是挫败……不论哪种,都陪伴着你的旅程,刷新着你的生活。

请以         刷新着我的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可能透漏考生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他不是我们的家人

古保祥

王一松到教室里报到时,我嗤之以鼻,与我一样不屑一顾的,大有人在。

他名声不好,之所以从他班移至我班,是他的父亲苦口婆心的结果,老师原谅了他,却过不了我们这一关。

那个冬天,异常寒冷,他穿着破旧的棉袄,有些地方甚至露出了发黄的棉絮。有一次上体育课,我恶作剧地用铁丝将那些旧棉絮掏了出来,博得了许多同学的哈哈大笑。但那天放学路上,王一松被冻僵在半路上。

他请了好几天的假,我的心中过意不去,每每回过头去,都想看到他矮小的身影。

他重新来上学了,我的心像揣着一只小鹿一样怦怦乱跳,生怕他发现我的阴谋,而他则十分阳光,手虽然冻裂了,却开始关注我们教室里的煤火。

煤火是去年冬天时,那个老门岗帮我们垒的,他退休了,今年冬天,我们要过一个苦冬。

他说:“我这些天没闲着,一直在向爷爷学习如何垒煤火,如今,已经出师了。”课间他忙活得不亦乐乎,没有人帮助他。他拆砖、倒土,一脸污泥。当他匆忙地坐到教室里时,老师怒目而视于他,因为他的形象有碍观瞻。僵持了十分钟时间,老师忍无可忍,而他则不知所以然,因为,他根本看不到自己的脸上有多么脏。

他不得不逃出教室,没有热水,水管被冻住了,他只好用冰去擦自己的脸,冰带刀,像岁月,像流言,他的脸破了,鲜血直流。

我是第一个冲出教室的人,良心难安的我,带着他到了学校门口的卫生所。医生眼睛不好,忙乎了半天,我火了,骂了医生。他的脸部有了伤疤。

那件事后,我默认他成了我的朋友,虽然他的性格孤僻,实在是难以接近,虽然他经常逃学。我试图在同学们面前改变他的形象,他家穷,但志气不能穷。我要求他每天认真地洗脸,将洗脸当成一件无上光荣的工作。他第一次擦去了多日的浮尘,也在我面前,第一次露出了真颜,他不丑,反而帅气阳刚。

夏季多雨,雷声大作,那个下午,教室里成了海洋。老师们去开会了,只留下30多个学生坚守。他坐不住了,站起身来,站在板凳上,对大家说:“我们冲出去吧,这房子危险。”

那个时代的学生,怕老师怕得要命,因为经常被罚站、晒太阳或者体罚。因此,他的想法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我们在默认与反对之间徘徊。他跑了出去,拖着我,我坚持不肯,因为外面大雨倾盆。刚到门口,房子漏得更厉害了,接着,墙倒了,梁塌了。

他发了疯似的冲进教室里,他腿不好,却一个个地拖同学,30个学生,出来28个,两个小女生,在角落里瑟瑟发抖。他大骂她们,她们迈不动脚,他一手一个,将她们拽了出来。

他想最后一个冲出来,却错过了机会,梁砸了下来,他血肉模糊。

他不是我们的家人,却胜似我们的家人。虽然我们从来没有正眼瞧过他。

每年的清明,我们班里的29名同学,都会不约而同地赶到家乡,去坟上看他。经年累月,每个人都改变了容颜,但对他的情感依然不减。那两个小女生,如今已经为人妇为人母了,搂着他的墓碑,泣不成声。

衣襟带花,岁月风平,凌厉的日子磨平了我们的斗志,削完了我们的青春。有些人甚至因为整日在情感路上纠缠不休,或者由于金钱而锒铛入狱。而他不管,他依然带笑,那伤疤成了永远醒目的标识。他送给我们的,永远是笑,一辈子的笑。

(摘自《意林》)

1.根据文章的故事情节以及“我”对王一松情感的变化过程,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王一松初至“我”班,嗤之以鼻→________→垒煤火取暖,良心难安→______→舍己救他人,一生难忘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他不是我们的家人,却胜似我们的家人。

3.文章开头写“我”和同学们一起对王一松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主人公王一松的形象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第⑧⑨⑩三句分别称“白求恩”“白求恩医生”“白求恩同志”,能否互换?为什么?

2.文段用了对比写法,这种对比起什么作用?

3.对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赞扬并号召学习白求恩不利己专利人的精神。

B. 叙述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

C. 叙述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必要性。

D. 批评“不少的人”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错误态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羲之佯睡避祸

刘义庆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人称其有智。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十岁:不满十岁。③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是王羲之的伯父。④钱凤:王敦的参军,助王敦叛晋,后被诛。⑤屏:通“摒”,让手下退出。⑥阳:通“佯”,假装。⑦从:通“纵”。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右军未起/与日去

B. 其实孰眠/与朋友交而不

C. 不得除之/多接世

D. 阳吐污头面被褥/见吐唾从横

2.用三条“/”线将下面句子断句。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

3.文中的王羲之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修身,俭以养德_____

(2)非学无以广_____

(3)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B. 文中作者只就学习这一方面进行了论述。

C.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