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言文《愚公移山》,回答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

阅读文言文《愚公移山》,回答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吾与汝毕力平__________

(2)七百里__________

(3)子子孙孙无穷__________

(4)而不平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4.请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

 

1.险峻的大山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尽愁苦,这里指担心 2.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3.“杂然相许”并纷纷献计献策,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此外,邻人刚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说明愚公移山之举深得人心。 4.示例:愚公这样做是不行的。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破坏后,会导致土地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后患。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险”是形容词用如名词,指“险峻的大山”;“苦”是形容词用如动词,“担心”的意思。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心、固、彻”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惩、塞、迂”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筛选符合题意的内容概括作答即可。本题可依据“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说明愚公“移山”之举既得到家人的支持,更得到了他人的支持。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以谈论主观感受为主,一般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但是他的这种“挖山不止”这种行为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不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富贵不能淫》,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岂不大丈夫哉__________

(2)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__

(3)以顺为__________

(4)得志,与民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4.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_______________;“(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___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厩焚。子退朝,:“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郑燮《墨竹图题诗》)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行世间)

(3)9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

(1)___________,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

(2)___________,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3)折戟沉沙铁未销,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4)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5)____________,星河欲转千帆舞。

(6)《雁门太守行》中渲染气氛凝重而战斗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要避开喧嚣,不必归隐山林,精神超脱,也能进入幽避旷远之境,就像陶渊明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春望》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花鸟之物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时伤世的情感。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句中与“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中“之”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已而细柳军

B. 女子之嫁也,母命

C. 惩山北

D. 虽我,有子存焉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焉得为大丈夫乎

B. 必先苦心志/如土石何

C. 征于色,发于声,后喻/山不加增

D. 管夷吾举/告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