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写作。 文题一:迈过那道坎。 文题二:生活中,不经意间...

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写作。

文题一:迈过那道坎。

文题二:生活中,不经意间,有很多珍贵的东西被我们丢失了,或许是一段记忆,或许是一种情感,或许是一种精神,或许是一种思想……

请以“重拾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如果你选择文题二,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参考例文 迈过那道坎 在生命的河流上掌舵,左右自己的不是涌浪迭涛,而是心头矢志不变的罗盘;自信。我想也正是自信助我迈过那道坎。 偶然翻起老照片,猛的看见画着舞台妆,抬手抚琴的我,思绪仿佛回到了那次表演,淡淡回味。那段时间,我刻苦练琴,想着要努力把第一次上台的表演展现的不留遗憾,那时我小小的手即使练得酸疼,也一刻不敢放松。 终于到了表演的那天,精心准备已久的我有些兴奋,可忽然的,也不知是怎的就莫名得紧张了起来,慢慢的僵直了身体,感觉越来越冷,额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双手微微颤抖着,炎热的夏日里依然感到背上冒着丝丝寒气,仿佛有一阵凛冽的寒风穿透了躯体。妈妈看出了我的异常,细声细语地安慰我:“孩子,别紧张,你要自信,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你一定会成功的!加油!自信!”是啊,我要自信,自信,我一点也不怕呢!不断地给自己加油鼓劲,缓过了一些,像是差点溺水的人被捞起时一般大口呼吸着,一瞬间,我的脑海里闪现过了一个念头——我相信自己,一定行,勤奋练习绝不是白费的,我会演绎到最好。 于是,在主持人的报幕下,带着自信的笑容上了台,可一上台,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一片人群,嘴角扬起的弧度逐渐变小,感觉心像要跳出来似的,上面还有一面小鼓,一直“咚咚咚”的敲着。在人群中我努力寻找着支柱,我看到了妈妈的身影,也从妈妈的眼神里读到坚定和对我无尽的鼓励,内心慢慢平静,也想起了妈妈说过的话,我重新鼓起信心,我是最棒的!自信的力量很大,重新扬起嘴角的弧度,开始演奏,渐渐沉浸在音乐中,试图用自己那跳跃的手指弹奏出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渐渐,进入高潮,原本柔和抒情的曲调随着左手流畅的伴奏变得非常激昂,自信从容地弹着,聆听着自己的音乐。一曲毕,似乎还意犹未尽,望着台下雷霆搬的掌声,不禁再次露出自信的笑容。 自信助我迈过那道坎,在后来的日子里,自信也一直陪伴在我的身边,帮助我不断跨过前方的坎。始终相信自己,才有可能通向成功的彼岸。相信自己,我能行! 【解析】 (1)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难度稍大。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语,一个是“迈过”,另一个是“坎”。写作时,围绕这两个关键词语确定写作思路就可以。这个题目可以这样理【解析】 我们跨越人生中的一些困难。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不一定鲜花满地,也许会有学业上的困惑,生活中的失意,情感上的烦恼,可以写自己跨越困难的故事,也可以写别人跨越困难的故事。写作时可以选用合适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写作难度不大。“重拾”意味着曾经丢弃或者曾经失去,横线上要填的词语一般应该是抽象的,如信念、梦想、友情、父爱之类。如果只是简单地写重新捡起自己丢弃的一件具体的事物,或者重新过上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样的立意不够深刻。因为是“重拾”,所以要描述一下“失去”时的状态,这部分应该略写;然后,围绕“为什么”要“重拾”展开情节,或者写自己“重拾”之后是“怎么做”的,这一部分要详写;最后再适当地点一下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逝去的书信

张抗抗

①在许多年中,我们依赖书信维持生存。书信是我们寂寞的日子里稀少的欢乐和光明。信中的每一个字都被我们贪婪嚼碎小心咽下,然后一字不漏地“输入”记忆珍藏。收信、读信和复信,常须躲闪避开周围警犬般的耳目,使得书信的来去变得隐秘而鬼祟,那仅仅只因为小小的信封承载了最大的私人空间,是充满敌意的生活中唯一的温暖和慰藉,支撑我们度过苦涩难耐的时光。

②那个冬天的小兴安岭,大雪封山,进山伐木的连队和农场断了联系,一连两个月,信件完全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帐篷门口的雪地被盼信的人们踩得邦硬,林中只有飞舞的雪花但没有哪怕一只信封的踪影,寂静和寂寞让人透不过气,每个人都狂躁不安,快被逼得发疯。暴风雪的夜晚,我们在微弱的烛光下疯狂地写信,写给我们想得起来的任何人。一只只用饭粒黏的厚信封,在炕席下被压成薄片,一只只薄片积成了厚厚一摞,硌得人腰疼。我们共同守望着冰雪,却没有邮递员来把那些信接走。有个宁波女知青是个独生女,她和父母有约,每日互有一信发出,从不间断,没有书信的那两个月,她写的信已塞满了一个个旅行袋,她甚至吃不下任何东西,气息奄奄几乎快要死去。一个休息日,有男生帮她背着那只旅行袋,顶着风雪步行几个小时到林场的场部去寄信,把那个小邮电所的邮票用得一张不剩。

③很多日子以后,天终于晴了,山沟里突然响起了拖拉机的轰鸣,我们的欢呼声震落了树上的积雪,满满的车厢卸下了我们需要的食品和杂物,还有几只沉重的麻袋——快被撑破的麻袋在几分钟内被无数双手迅速撕开,无数只沉甸甸的信封如泉水“哗”地涌出来,散落在雪地上,然后,一抢而空。我抢到了属于自己的那几封信,信上的邮票已被雪花洇湿。那是一个突如其来的节日,所有的人都得到了同一份礼物。整整一个夜晚,帐篷里鸦雀无声,人人都在马灯下安静地读信,只听见纸页的翻动声和姑娘们喜极的啜泣。我枕着父母和友人的来信,在心里一遍遍背诵着信上的每一句话。如今想起来,信上讲的其实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二十多年前那个夜晚,信中的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使我兴奋不已。我倾听炉膛中燃烧的木柈在欢快地歌唱,伴着山林里低低的风声,夜色从眼前的信纸上一行行挪移,终是无法入睡,早起的值日生已开始担水扫地,帐篷顶上烟囱的缝隙处渐渐由灰而蓝最后变成一个金黄,天完全亮了,而我还睁大着眼睛。

④那是等待书信的有关记忆中,最为完整的一次。

⑤假如那些信再不来,我们还能在森林里坚持下去吗?

⑥小小的信封、薄薄的信纸,你真有那么大的魔力啊。

⑦到了盼望情书的年龄,书信就成了生命以及爱人的一部分。

⑧我们会像蜜蜂一样辛勤地在收发室门口徘徊,像警觉的兔子一般时刻聆听着邮递员的脚步声。我一次次穿过黑暗的楼道,一日数次爬过几十级楼梯去开信箱。明明上午信已来过,下午还是忍不住再去一次。我的手颤抖着伸进满是灰尘的铁皮邮箱,把空空的邮箱搜索了再搜索。只要指尖触到了一点纸角,未等把信封从邮箱里拽出来,漆黑的楼道已是阳光灿烂。旋风一般卷上楼去,信封就像翅膀,平步青云,千里万里飘飘欲仙。

⑨书信的年代我们活在文字里。那文字充满了善意的夸张,虽有点自欺欺人却助我们度过精神饥荒。其实每一封书信都充满着被偷窥被检查被告密的危险,有多少悲惨的故事源于书信引发的祸端。但书信仍在继续着,仍有那么多人痴心不改。书信是书信年代连通外界仅有的通道,唯一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无论是盼信、拆信,还是回信、寄信,每一个琐碎的过程,都让人愿豁出去抛洒所有的废话和激情。

⑩如今我们已不再等待书信,若是有送报的邮差捎来几封书信,倒会让你觉得稀奇,拆开看,信封里除了会议通知,便是合同公文。我们想要同另一个人私下说的话,莫非都已用电话和E-mail说完?书信时代终结后,我不知道自己还能盼望什么。偶尔我会疯狂地用笔写信,也仅仅是为了寄托对书信的怀念而已。

1.文题“逝去的书信”的含义是什么?

2.文章选取了哪几个感人的细节来描述“知青”的书信生涯?

3.文章为什么把第④⑤⑥⑦小段独句成段?

4.“我们会像蜜蜂一样辛勤地在收发室门口徘徊,像警觉的兔子一般时刻聆听着邮递员的脚步声”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体会其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

②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这就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③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④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⑤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究竟什么叫沉郁顿挫、怎么沉郁顿挫的、为什么沉郁顿挫却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再进一步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和他背后的时代。某地考试时,出题人出了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明是赏心乐事,但学生总认为杜甫就应该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强行歪解,硬要把诗意往愁闷失意上引。如此古诗文教育显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⑥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的意境和感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所以,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

⑦当我们从小诵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时,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显摆炫耀、获得关注,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还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恐怕后者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就个人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民族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接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⑧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我们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有十足的底气,才能生生不息。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在选文第③段横线处填写一句古诗作为论据。

3.选文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所练就的古诗文“童子功”对你的影响。

 

查看答案

材料一:在浩瀚的书海中如何为孩子选书?2 026名被访问的家长中有56%感到困难。为孩子选书,首先考验父母是否了解自己的孩子,自己是否是一名合格的阅读者。家长在为孩子选书的过程,实际上也在检验自己的教育涵养和对孩子的关注度。但是一些年轻的家长认为,教育就是老师和学校的事情,他们回家玩手机、打游戏,很少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更别说耐着性子和孩子们游戏了。父母的榜样胜过无数教育手册。如果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自己首先要阅读,关注孩子。如果家长连孩子爱好、性格、语言学习的程度都不能准确把握,又怎么可能了解阅读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选书的困境也就油然而生。

同时,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出版少儿图书170万种,比2016年增长了两万种。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如果没有挑选方法,任何一位读者其实都是彷徨的。

(选自《光明日报》,原题为《为孩子选书的困惑如何解》)

材料二: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日人均时间分配表

读书时间

读报时间

浏览网页时间

15.38分

18.91分

98.85分

 

 

中美两国国民阅读调查表

调查项目

中国

美国

公共图书馆数量

3 076个

8 951个

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

个/44万人

个/1.3万人

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量

0.58本

50本

公民拥有图书证比例

7%

62%

人均年阅读量

4.39本

7本

图书畅销类型

教辅、养生、食谱、营销等

小说、科技等

 

 

(参考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这是公共文化领域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法律。按照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国家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把经费纳入政府预算,并且能够及时、足额拨付,这才是公共图书馆事业有望得到长足发展的根本。而在足额经费的保障之下,有了图书馆,是不是一切都万事大吉了呢?显然不是。实际上全国县级以及以上城市都拥有了公共图书馆,但是因为管理水平滞后,服务意识欠缺,多数基层图书馆都落得一个“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局面,造成了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在有了经费保障之后,公共图书馆应该向现在的民营书店学习,举办读书沙龙、邀请本土以及外地社会各界文化人士、作家举办签售会、座谈会等,让公共图书馆成为一个文化磁场,吸引市民读者前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只有这样,各级各地公共图书馆,才有望像投入民众精神文化领域的一块石子,然后产生涟漪,向周围扩散,最终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环境和风气。

(选自11月5日《人民日报》)

1.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长了解孩子就可以为孩子选一本好书。

B. 家长不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是家长选书困难的一个原因。

C. 中美两国在图书畅销类型上的差异,是两国科技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D. 举办名人座谈会,吸引群众阅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

2.分析材料二,归纳国民阅读量少的原因。

3.材料三中加点的词语“这样”指什么?

4.以上材料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5.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更好地吸引大家阅读?

 

查看答案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十则》)

(乙)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见贤思_____

(2)疏食_____

(3)不义富贵也_____

(4)百东到海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3.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常恐秋节至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仁为己任

A. 君之力

B. 医之好治不病为功

C. 太医王命聚之

D. 尽吾齿

5.对以上诗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第三则赞美了颜回贫贱不能移的品质,颜回为了自己的理想,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B. (乙)诗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种写法被称作象征。

C. (甲)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珍惜宝贵的时光,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发奋进取;(乙)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表达了这种意思。

D. (甲)文曾参“吾日三省吾身”体现了文人非常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乙)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6.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乙)诗前四句所表现的画面。

 

查看答案

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学校开展“书信与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 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截至目前,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材料三 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1)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