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

②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这就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③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④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⑤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究竟什么叫沉郁顿挫、怎么沉郁顿挫的、为什么沉郁顿挫却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再进一步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和他背后的时代。某地考试时,出题人出了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明是赏心乐事,但学生总认为杜甫就应该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强行歪解,硬要把诗意往愁闷失意上引。如此古诗文教育显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⑥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的意境和感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所以,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

⑦当我们从小诵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时,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显摆炫耀、获得关注,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还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恐怕后者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就个人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民族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接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⑧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我们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有十足的底气,才能生生不息。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在选文第③段横线处填写一句古诗作为论据。

3.选文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所练就的古诗文“童子功”对你的影响。

 

1.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2.【示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3.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4.【示例】从小打下的古诗文功底,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如我在作文中引用古诗文,语言简洁又有文采,作文多次在校报上发表。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结合本文内容来看,标题即交代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同时文章在第二段末尾也明确提出了论点。 2.此题考查学生补充论据的能力。论据必须为论点服务,文章第三段主要论证“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熟读背诵是学习诗歌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突出熟读熟记的好处,补充在这里比较恰当。 3.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要记准确的内容。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从文章第⑤段首句的“比如”即可看出本段主要运用的是举例论证,列举了学生不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考试中对他的诗句进行了歪解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的观点,这样以具体事例论证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4.本题考查针对文中的观点谈自己的体会。这类题目属于探究性题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解答时,只需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就可以了,不要面面俱到。此题的答案不唯一,能说出从小诵读古诗文对自己的影响,并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论证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在浩瀚的书海中如何为孩子选书?2 026名被访问的家长中有56%感到困难。为孩子选书,首先考验父母是否了解自己的孩子,自己是否是一名合格的阅读者。家长在为孩子选书的过程,实际上也在检验自己的教育涵养和对孩子的关注度。但是一些年轻的家长认为,教育就是老师和学校的事情,他们回家玩手机、打游戏,很少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更别说耐着性子和孩子们游戏了。父母的榜样胜过无数教育手册。如果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自己首先要阅读,关注孩子。如果家长连孩子爱好、性格、语言学习的程度都不能准确把握,又怎么可能了解阅读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选书的困境也就油然而生。

同时,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出版少儿图书170万种,比2016年增长了两万种。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如果没有挑选方法,任何一位读者其实都是彷徨的。

(选自《光明日报》,原题为《为孩子选书的困惑如何解》)

材料二: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日人均时间分配表

读书时间

读报时间

浏览网页时间

15.38分

18.91分

98.85分

 

 

中美两国国民阅读调查表

调查项目

中国

美国

公共图书馆数量

3 076个

8 951个

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

个/44万人

个/1.3万人

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量

0.58本

50本

公民拥有图书证比例

7%

62%

人均年阅读量

4.39本

7本

图书畅销类型

教辅、养生、食谱、营销等

小说、科技等

 

 

(参考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这是公共文化领域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法律。按照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国家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把经费纳入政府预算,并且能够及时、足额拨付,这才是公共图书馆事业有望得到长足发展的根本。而在足额经费的保障之下,有了图书馆,是不是一切都万事大吉了呢?显然不是。实际上全国县级以及以上城市都拥有了公共图书馆,但是因为管理水平滞后,服务意识欠缺,多数基层图书馆都落得一个“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局面,造成了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在有了经费保障之后,公共图书馆应该向现在的民营书店学习,举办读书沙龙、邀请本土以及外地社会各界文化人士、作家举办签售会、座谈会等,让公共图书馆成为一个文化磁场,吸引市民读者前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只有这样,各级各地公共图书馆,才有望像投入民众精神文化领域的一块石子,然后产生涟漪,向周围扩散,最终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环境和风气。

(选自11月5日《人民日报》)

1.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长了解孩子就可以为孩子选一本好书。

B. 家长不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是家长选书困难的一个原因。

C. 中美两国在图书畅销类型上的差异,是两国科技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D. 举办名人座谈会,吸引群众阅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

2.分析材料二,归纳国民阅读量少的原因。

3.材料三中加点的词语“这样”指什么?

4.以上材料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5.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更好地吸引大家阅读?

 

查看答案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十则》)

(乙)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见贤思_____

(2)疏食_____

(3)不义富贵也_____

(4)百东到海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3.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常恐秋节至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仁为己任

A. 君之力

B. 医之好治不病为功

C. 太医王命聚之

D. 尽吾齿

5.对以上诗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第三则赞美了颜回贫贱不能移的品质,颜回为了自己的理想,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B. (乙)诗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种写法被称作象征。

C. (甲)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珍惜宝贵的时光,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发奋进取;(乙)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表达了这种意思。

D. (甲)文曾参“吾日三省吾身”体现了文人非常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乙)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6.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乙)诗前四句所表现的画面。

 

查看答案

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学校开展“书信与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 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截至目前,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材料三 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1)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他天不明就得爬起来,先要把家里的两个大水瓮担满——父亲年纪大了,已经做不成这类重活。担完水后,他又帮母亲给妹妹做饭——兰香要赶着到石圪节上第一节课。等妹妹吃完饭,金秀来叫她的时候,他还要把这两个孩子往罐子村那边送一段路。天不明,两个孩子害怕,金秀家也没个男人在家,这护卫工作只能由他承担。

送完兰香和金秀,他就赶紧折身回来,到一队饲养室院子安排全队的生产。实际上,在他到饲养室之前,就要把当天四五十个劳力的各种活路都考虑好,然后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得布置完——不能推迟出山时间!秋天的收成和几十户人家下一年的生计,就在这每一天的分分秒秒中!

(1)此语段出自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文段中的“他”是______(人物)。

(2)选段突出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

(1)白日放歌须纵酒,____________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________________,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3)孔子谈论时间易失难得时说“_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

(4)辛弃疾在《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中表明军民收复失地决心坚定的句子是:青山遮不住,________________

(5)古人常将自己的闲情逸趣寄情于诗歌中:赵师秀于黄梅时节久候朋友,“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于雨夜小酌,“________________。浓睡不消残酒”。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