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材料一:在浩瀚的书海中如何为孩子选书?2 026名被访问的家长中有56%感到困难...

材料一:在浩瀚的书海中如何为孩子选书?2 026名被访问的家长中有56%感到困难。为孩子选书,首先考验父母是否了解自己的孩子,自己是否是一名合格的阅读者。家长在为孩子选书的过程,实际上也在检验自己的教育涵养和对孩子的关注度。但是一些年轻的家长认为,教育就是老师和学校的事情,他们回家玩手机、打游戏,很少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更别说耐着性子和孩子们游戏了。父母的榜样胜过无数教育手册。如果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自己首先要阅读,关注孩子。如果家长连孩子爱好、性格、语言学习的程度都不能准确把握,又怎么可能了解阅读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选书的困境也就油然而生。

同时,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出版少儿图书170万种,比2016年增长了两万种。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如果没有挑选方法,任何一位读者其实都是彷徨的。

(选自《光明日报》,原题为《为孩子选书的困惑如何解》)

材料二: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日人均时间分配表

读书时间

读报时间

浏览网页时间

15.38分

18.91分

98.85分

 

 

中美两国国民阅读调查表

调查项目

中国

美国

公共图书馆数量

3 076个

8 951个

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

个/44万人

个/1.3万人

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量

0.58本

50本

公民拥有图书证比例

7%

62%

人均年阅读量

4.39本

7本

图书畅销类型

教辅、养生、食谱、营销等

小说、科技等

 

 

(参考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这是公共文化领域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法律。按照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国家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把经费纳入政府预算,并且能够及时、足额拨付,这才是公共图书馆事业有望得到长足发展的根本。而在足额经费的保障之下,有了图书馆,是不是一切都万事大吉了呢?显然不是。实际上全国县级以及以上城市都拥有了公共图书馆,但是因为管理水平滞后,服务意识欠缺,多数基层图书馆都落得一个“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局面,造成了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在有了经费保障之后,公共图书馆应该向现在的民营书店学习,举办读书沙龙、邀请本土以及外地社会各界文化人士、作家举办签售会、座谈会等,让公共图书馆成为一个文化磁场,吸引市民读者前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只有这样,各级各地公共图书馆,才有望像投入民众精神文化领域的一块石子,然后产生涟漪,向周围扩散,最终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环境和风气。

(选自11月5日《人民日报》)

1.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长了解孩子就可以为孩子选一本好书。

B. 家长不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是家长选书困难的一个原因。

C. 中美两国在图书畅销类型上的差异,是两国科技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D. 举办名人座谈会,吸引群众阅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

2.分析材料二,归纳国民阅读量少的原因。

3.材料三中加点的词语“这样”指什么?

4.以上材料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5.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更好地吸引大家阅读?

 

1.D 2.①公共图书馆数量过少;②人均藏书量过少;③浏览网页时间过长。(答对两点即可) 3.指公共图书馆应该向现在的民营书店学习,举办读书沙龙、邀请本土以及外地社会各界文化人士、作家举办签售会、座谈会等,让公共图书馆成为一个文化磁场,吸引市民读者前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4.【示例一】列数字。列举2017年1-11月出版的少儿图书数据,使说明更准确更具体。【示例二】作比较。将2017年和2016年同期出版的少儿图书数据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2017年此数据的增长。 5.【示例】①政府需要加大对公共图书的投入,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②利用科技手段,将公共图书馆面向社区,面向企业;③多举办名家讲座、读书沙龙活动等,吸引读者前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有误,为孩子选一本好书,不仅需要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父母本身也得是一名合格的阅读者;B项有误,从材料可知,父母“很少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就会陷入“选书的困境”;C项有误,中美两国在图书畅销类型上的差异,是由两国不同的阅读取向造成的。故选D。 2.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对图表的认识。首先要读懂图表所表述的内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抓住问题的关键来作答。看图表对其内容进行概括或说明图表反映的问题时,既要横向比较也要纵向比较。从“中美两国国民阅读调查表”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数量过少,资源不足;从“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日人均时间分配表”可知,国民每天浏览网页的时间过长,用于读书的时间较短。 3.本题考查学生对指示代词含义的理解。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然后通读句子,视句意的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据此可知,“这样”指的是上文所说的“公共图书馆应该向现在的民营书店学习……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这部分内容,摘抄下来即可。 4.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方面来分析其作用。如“2 026名被访问的家长中有56%感到困难”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表现了家长选书的困境;“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出版少儿图书170万种,比2016年增长了两万种”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有力地突出了2017年少儿图书出版量之大。 5.本题考查学生提出建议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所提建议针对的问题是什么,所提出的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作答时可以参考图表中的数据,结合材料三的内容,从公共图书馆的设立,多举行读书活动,使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等角度来进行阐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十则》)

(乙)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见贤思_____

(2)疏食_____

(3)不义富贵也_____

(4)百东到海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3.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常恐秋节至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仁为己任

A. 君之力

B. 医之好治不病为功

C. 太医王命聚之

D. 尽吾齿

5.对以上诗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第三则赞美了颜回贫贱不能移的品质,颜回为了自己的理想,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B. (乙)诗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种写法被称作象征。

C. (甲)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珍惜宝贵的时光,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发奋进取;(乙)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表达了这种意思。

D. (甲)文曾参“吾日三省吾身”体现了文人非常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乙)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6.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乙)诗前四句所表现的画面。

 

查看答案

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学校开展“书信与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 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截至目前,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材料三 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1)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他天不明就得爬起来,先要把家里的两个大水瓮担满——父亲年纪大了,已经做不成这类重活。担完水后,他又帮母亲给妹妹做饭——兰香要赶着到石圪节上第一节课。等妹妹吃完饭,金秀来叫她的时候,他还要把这两个孩子往罐子村那边送一段路。天不明,两个孩子害怕,金秀家也没个男人在家,这护卫工作只能由他承担。

送完兰香和金秀,他就赶紧折身回来,到一队饲养室院子安排全队的生产。实际上,在他到饲养室之前,就要把当天四五十个劳力的各种活路都考虑好,然后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得布置完——不能推迟出山时间!秋天的收成和几十户人家下一年的生计,就在这每一天的分分秒秒中!

(1)此语段出自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文段中的“他”是______(人物)。

(2)选段突出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

(1)白日放歌须纵酒,____________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________________,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3)孔子谈论时间易失难得时说“_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

(4)辛弃疾在《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中表明军民收复失地决心坚定的句子是:青山遮不住,________________

(5)古人常将自己的闲情逸趣寄情于诗歌中:赵师秀于黄梅时节久候朋友,“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于雨夜小酌,“________________。浓睡不消残酒”。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用语讲究谦辞敬语,如问人年龄说“贵庚”,问人姓氏说“贵姓”,赞人见解说“高见”等。

B. 古代书信有很多叫法,如“书札、尺牍、尺翰”等,有时也称“帖”。

C.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D. 古人常用地名、官名等作名,如韩朝宗做过荆州长史,故又称韩荆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