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 《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威尼斯商人》的...

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 《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威尼斯商人》的作者分别是德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英国的莎士比亚

B. 《故乡》是鲁迅写的一篇小说作者将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进行对比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民小市民的痛苦生活以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的艰辛选自《呐喊》

C. 《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国等地的游历

D. 《骆驼祥子》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笔法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拥有重要地位

 

A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A.莫泊桑是法国作家。不是德国作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1)鹊跃 旋涡 殷红 汪洋大海 狼狈不堪

(2)糟蹋 腻烦 作梗 无关宏旨 融汇贯通

 

查看答案

①时间如同空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们的世界永远是现在进行时。正在进行的时间,它是最有魅力的:如一位楚楚动人的少女走过,倩影迷人;如一颗晶莹剔透的宝石闪烁,满屋生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我的周围,我每时每刻都听见时间有条不紊的脚步声。从正在修建的道路和桥梁上,从正在一层层高的楼房里,从马路上少女跃动的发中,从街心花园老人然的微笑里,甚至从路边花草在阳光下舒展的枝叶间,我亲眼见证时间正在实施它改变世界的计划。

③婴儿的啼哭,孩童的明,中年人鬓边的白发,老年人额头的皱纹,都是时间的旋律。幼芽的萌发,花的绽放,落叶的飘动,早晨烂漫的云霞,黄昏迷人的夕照,都是时间的呼吸。

④面对时间,虽然有惊喜,也有无奈。成功者在时间的浪峰上喜庆时,时运不济的人正在时间的脚步声中叹息。

⑤珍惜时间就是爱生活,爱生命,爱人。

1.请用正楷将语段中画线的内容工整地写在“田”字格里

 

 

 

 

 

 

 

 

 

 

 

 

 

 

 

 

 

 

 

 

 

 

 

 

 

 

 

 

 

 

 

 

 

 

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1)     (2)      (3)         (4)

3.第②④段中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

4.请在第①段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与前面句子句式相同

 

查看答案

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不管走在什么样的路上,都要有信心和勇气,我们会在广阔的天空下奔跑,在浩瀚的大海中遨游;无论走在什么样的路上,都不要颓废和放弃,我们会创造美好的未来,谱写辉煌的人生。

请以“永远在____________的路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题二:阅读下面三则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不得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

材料一:有人在评价热播的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时说,生活就是这样,大家要齐心协力,一起向前奔跑,才是兄弟。

材料二:杨澜说,我们虽然再努力也成不了刘翔,但不能不享受奔跑。可能会有人妨碍你的成功,但没有人能阻止你的成长。这一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材料三:在适合奔跑的时间和空间放弃奔跑,是一种遗憾。

三则材料引发我们这样一些思考:奔跑在路上,团结协作很重要;奔跑是另一种成长,成功和失败都是成长的印记;在最好的时光里尽情奔跑,切莫虚度……

写作要求:

(1)若选题二,请按要求拟题,然后写作。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

材料二  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

(1)[整合材料探国学]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陶冶情操用国学]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请你分别举出一例。

(3)[孔孟之道亮国学]孔子作为“至圣”,孟子作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请你根据已有的知识,写出与他们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各一个

(4)[合作共赢悟国学]古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今有“龟兔双赢理论”;远有“丝绸之路”,近有“一带一路”。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合作共赢”的感悟。

 

查看答案

烧饼葛

①每天凌晨四点半,小葛照例起床忙碌,烧水、和面、醒面;剁馅,搅馅上劲;五点四十分,面醒透,开始一遍遍折叠面坯,刷油;之后才是揪坯子包馅,擀薄面饼,撒芝麻;五点五十五分,第一炉饼入炉;五点五十八分,给上学去的孙子买烧饼的老人家已经在排队,心急火燎地抻着脖子看,第一炉饼是否能轮上自己。

②小葛是搞限购的,七点前的高峰时段,每人限买六个。他很牛,别看满头面粉就像在他的头发上下了一场雾凇,冬天,零下五六度的天,夹袄也不能有袖子(不然,伸胳膊到炉内贴饼不利落),冻得通红又烤得通红的两条光胳膊上,戴一副花护袖,样子滑稽。但他就有通身的本事,让白领们也寻香而来,先把车停在老远的停车场,穿小巷,过窄桥,再穿小巷,到他这里来,老老实实排长队。

③小葛有啥本事?原来,如今打烧饼的人技艺下降,有馅料的烧饼几乎全赖电烤箱烤制。小葛的烧饼,敢包着鼓鼓的馅料下火炉,钳上来不掉酥皮不破相,真是本事;会吃烧饼的人,好的就是烧饼咬开的第一口,扑鼻的烟火气。按小葛的话说,电是死的,炉火是活的,电烤箱烤出来的烧饼,就像“做题做呆了的傻小子”,单是熟了,一点香气和趣味也无。炉火燎出来的烧饼,香气是立体的,这一面和那一面、外壳和内芯的香气完全不一样;火候恰到好处时,烧饼壳上的白芝麻都被燎成金黄色;做馅料的野葱和萝卜丝,辛辣劲全无。骨子里的甘香绵柔,一层层发散出来。

④小葛凡事爱琢磨,这跟他的经历有关。在小葛的老家,男孩子若是子承父业要做烧饼的话,一般从十八岁就开始练习各道工序了。小葛心高,高中毕业后,在外面换过四五份工作,保安、仓库保管员、安检员、流水线上的操作工,都干过,这一耽误就是十年。母亲一直担心家传的好技艺会断了档,父亲却说,你由他去,心里不甘愿,打出来的烧饼没人吃。

⑤果然,到二十九岁,小葛带着老婆孩子回了家,恳求跟父亲学做烧饼。父亲说,好啊,老规矩,先揉半年面。把面揉活了,我再教你第二步。

⑥起初揉面,小葛那个狼狈,光是夏天不能用空调和风扇就够他受的。小葛开玩笑说:“着了风面团就感冒了,起硬皮儿,再怎么揉,都不会起那层活泛的光。”揉面就像练功一样,讲究的是一气呵成,中间最好别有停顿。小葛刚开始不懂,揉面时觉得眼皮重,照镜子一看,眼睫毛上都是白面粉,就去舀瓢冷水洗了脸。好嘛,就耽误这么点工夫,那炉饼就被父亲的老客挑毛病“面没发妥”。父亲问他中途是否走开,小葛才恍悟那个脸冼坏了:“回来就感觉面团的外面有点发硬,加上洗过脸手温低,面就醒不到位。”补救的秘方父亲也教给他:添一饭勺的蜂蜜,一大团面就救回来了。但这样做增加成本,而且饼偏甜,有些客人不见得喜欢。

⑦打十年烧饼,日复一日,有没有厌倦的时候?小葛笑:“做一万个饼,能跟做第一个那样有兴致,搁谁都是个难题。”支撑小葛把事情做下去的,是一位快九十岁的台湾老兵,老人家苏州人,二十岁之前在苏州和南京都住过,自八十二岁起,发宏愿要回来找“小时候的味道”,曾一个人在苏州小旅馆里住了十天,换不同的面馆吃了二十三碗焖肉面,“没有一碗达到我小时候的水准”,这种“回不去了”的怅惘,简直无法言说。还好,他回南京寻访故旧时,老友的孙媳给他买了“小葛烧饼”,老人吃得热泪直流,说要带一百个烧饼回台湾,“原来老味道还没有绝迹”。

⑧那天,小葛破例为这位客人多出了四炉饼。台湾老兵让他意识到,把看似微不足道的手艺传下去是有意义的,它跟每个游子牵着魂,绊着魄。

(摘自《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1.第①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请品析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先把车停在老远的停车场,穿小巷,窄桥,再穿小巷,到他这里来,老老实实排长队。

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文中的小葛的性格特征?

4.有人认为小葛很傻,像他这样做烧饼辛苦劳累,数量有限,远不及电动揉面,电烤箱烤制烧饼的经济效益高,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